小學生家長吐槽,多處中小學古詩詞和以前不一樣了,到底孰對孰錯

導讀義務教育新課改加大了古詩詞的數量,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即便日后不會出口成章,也不會在講話時顯得過于俗氣,同時也能達到陶冶情操,...

義務教育新課改加大了古詩詞的數量,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即便日后不會出口成章,也不會在講話時顯得過于俗氣,同時也能達到陶冶情操,增強民族自信心的目的。

很多學生上學的時候,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背課文,尤其是古詩詞和文言文,很多地方覺得脫離生活,發音拗口又難理解,若不是考試必考,很多學生都不愿意背誦。長大后才后知后覺,那些刻在DNA里的古詩詞真的能受益終生。

小學生家長吐槽,多處中小學古詩詞和以前不一樣了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很多家長在輔導子女功課的時候,也在一同復習兒時的語文基礎,沒想到卻遇到了很多尷尬的事。

本來學生學得挺明白的,被家長輔導后反而適得其反,老師直呼:“家長是怎么輔導的,全是錯的!”家長也很委屈:“我上學的時候,老師就是這么教的。”

杜甫的《絕句》深入人心,家長們依稀還記得老師上課時反復強調,行是多音字,在這里應該讀háng,現在的課本上拼音標注的卻是xíng。家長也疑惑了,到底孰對孰錯?

這還不是最離譜的,“遠上寒山石徑斜”里的斜,以前的語文課本上標注的是xiá。當時說是為了押韻,這個字只有在這里讀xiá,現在卻改成一律讀xié。雖然對于學生來說更容易學了,不用記這么多特殊讀音,不過家長卻覺得還是應該尊重事實吧,不能為了簡化而亂改。

像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jì,現在也改成了常見讀音qí。家長們著實難以接受,怎么讀都不通順。這也難怪家長會輔導錯,而是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課本就悄無聲息地變了。

如今多數古詩詞和以前都不一樣了,少了詩歌原有的韻律和美感,學生學起來倒是簡單了,會不會因此而體會不到詩歌的意境,降低學習興致呢?

專家回應模棱兩可,但考試標準答案只有一個

大家對藝術的理解自當是千人千面,但是古詩詞賞析卻不同。若學校老師教了不正確的讀音,學生因此而在考試時丟分,影響升學考試的成績那就糟糕了。

即便考試避開這些有爭議的地方,未來學生畢業后,在公開場合用新讀音,被長輩和領導誤以為是“白字先生”也很尷尬。

此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經典課文,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眼下的課本上清楚地印著:“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可是好多70后80后家長,明明記得是“斯人”。甚至還能想起,當時語文老師還特意強調過。

若當年上學的時候,默寫或者古詩詞填空考試,寫錯字是會被扣分的。還有可能被老師罰寫,所以大部分人記憶出現偏差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學生馬虎,老師眼睛里可不揉沙子。以前的老師可不像現在的老師,罰抄寫、打手板是家常便飯,學生的記憶也非常深刻。

由于畢業時間久遠,大家又沒有保留課本的習慣,已經無從查證,人教社說從頭至尾都是“是人”,只有部分教輔材料上還有“斯人”的痕跡。有專家解釋說是曼德拉效應,就是很多人同時出現了記憶偏差,實際上并不存在。

此外,還有《離騷》中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很多人都記得是“路漫漫”。專家解釋也模棱兩可,無論是“斯人”還是“是人”,“曼曼”還是“漫漫”都是通用字,這在古代十分常見,普通人沒必要較真,用哪個都行。

不過考試時的標準答案卻只有一個,若考場上真遇到相關試題,很難保證學生不會受到影響。因為幾分之差,沒考上普高,學生的命運也會就此改變,這才是家長最擔心的問題。

寫在最后

之所以很多人對“斯人”和“漫漫”耿耿于懷,筆者猜測大概率是之前的課本和教輔材料編審不夠嚴謹,導致通用字沒有統一的標準。使用不同版本課本的學生,也就產生了不同的記憶。如今中小學生課本審核標準提高了,網絡信息發達,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筆者認為,既然要學,就要讓學生們學習最正宗的文言文,當初作者原文是哪個字就以哪個字為準。至于讀音,還希望相關專家經過考證后給出一個最終的答案,以后大家都統一標準發音,學生和家長也不用糾結孰對孰錯了,網友也不用為曼德拉效應爭論不休了。

今日話題:如何看待古詩詞讀音變更一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教育聽我說#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