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孩子住校,被宿管老師發現有割腕的行為,抑郁的征兆。讓其回家家長照顧一段時間。
家長也不知道應該責怪還是寬慰,不過孩子的一句話,讓母親破防了。“你再生一個吧,這回有經驗了可以好好培養他,我也能休息了”。表面上看似正常,但這個敏感的母親又怎能發現不了,兒子的表現很反常。
想要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并不像家長想的那樣輕松,不僅僅需要經濟的付出,還需要情感和精力的付出。為什么很多人不要孩子,或者不要二胎,不是養不起,而是感覺力不從心。
讓孩子多一個伴多是家長們自己的想法,或者說是上一輩老人的想法,他們基本上對于兒女只是督促其生,而不幫著養 。也讓很多人后悔要了二胎、三胎。
但是從孩子口中說出來“你再生一個吧,我也能休息了”,這樣的話必定叫家長心驚。
或許父母們應該反思,自己對孩子的初衷是不是總在變化,開始的時候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長大就好。當進入小學,希望孩子名列前茅,大一點希望能考上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然后找個好工作,好對象,組成幸福的家庭……
可是這些期望是不是會壓垮孩子呢?
當我們在給學生施壓的同時,有多少人留意到他們的承受壓力的能力了?
一個事實是,現在的家長,幾乎每一個,都是從很小,甚至還沒上幼兒園開始,就給孩子報各種早教班,等上小學了,更是各科都不能落下,晚上周末排的滿滿當當,每天帶著孩子到處飛。都是為人父母的,希望孩子出人頭地的心理,大家都能理解。不過父母也要做好心理準備,不管你為了孩子付出了多少精力,財力,時間,大多數孩子成年后,也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很少有孩子成年后,能跨越自己的階級。
其實當父母的,未來都會認清現實的,只是認清現實之前總想憑著自己現有的能力給孩子提供助力,讓他能飛多高飛多高。現在不良的言論太多了,連仇恨父母這樣的段子都開始跟風了,有些小孩的發言更是讓人恐懼。
我認為,給孩子安排好未來的人生,不斷給孩子增加壓力,這種行為應該是家長的自我感動吧!但是,實際上這種行為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壞處倒是不少!一個人之所以能成材,是因為他親身經歷了人生的苦難,知道了他自己的人生意義,而他也會學會擁抱苦難的人生,因為他知道社會上的人和他沒有任何關系!他不會因此產生心理負擔!
但是,父母卻因為這種所謂的望子成龍的情緒,去逼迫自己的孩子!他們絲毫不考慮這么做會不會傷害自己的孩子!這種成年人對自己對社會的空想和無能狂怒卻都壓在了本應該快樂成長,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孩子身上!這種行為本就是錯誤的!這種行為只會反映家長的無能!
而且在教育上,很多父母都是盲目的跟風罷了,看別人的孩子進了重點初中、重點高中,想盡辦法也要讓孩子進去。
事實上,通過學習出人頭地的幾率,有人統計過不超過3%。很多時候除了孩子自己,父母的助力才是關鍵,當孩子的能力并不差,同另一個人脈廣的人競爭同一個機遇,你是不是能提供強有力的支援?比如女孩子,考了師范,畢業有機會到市中學教學,你能搞定么?
如果不能,如果你沒有那個資源,孩子畢業以后,充其量也就幾千的工資而已,還不如別人當廚師來得多,無非是可能多一個編制。順其自然很難,因為競爭太厲害,但只要孩子沒有廢,餓是餓不死的,進工廠也有幾千一個月的工資,前提是,盡可能減少他的生活壓力,如果孩子一般般,學習普通,大概率還能回到自己身邊,房也有,車也有,工作也能安排一下。孩子真要學習非常好,等到未來大概率是愛子女的父母要跟著孩子一起飛到陌生的城市。
家長要求嚴格沒錯,但重視過程還是重視結果,是家長應該深思的問題。
雖然父母深知這個社會競爭的殘酷,知道這個社會需要的學歷,需要的是211、985大學生,需要的是有各種注冊證,有技術有能力的人才能占的一席之地,才能有工作,有錢賺,能吃飽穿暖,能滿足自己想要的東西,能在生病時候支付的起醫藥費,能想去旅游時候能有充足資金計劃,能想休息時候可以休息有積蓄養活自己一段時間不必擔憂第二天沒錢吃飯。
但是不能急啊,孩子還小感受不到這種壓力,感受不到找不到工作被社會孤立,過不了自己喜歡的生活,買不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幫助不了想幫助的人那種無力感,社會競爭內卷化如此嚴重,周邊都是金光閃閃的人一不留神就被淘汰的絕望感。
只有當孩子能夠體會到緊迫感,他們才能化壓力為動力,而不是自我的摧殘。
您怎么看這個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