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我們身邊確實有天才的存在,但是也同樣有看似天才,實則不公平的情況存在,究竟是真的天才,還是認為制造的天才就值得我們思索一下了。
廣西大學出現了一件蹊蹺事,原因是該校二級學院的一名普通學生位列自治區獎學金評審名單榜單。據悉,這名學生是電子信息相關專業的,光是專利申請和獲獎的加權績點就達到了69.5。這分數的加成,一番評選下來,該學生刷掉了學院的幾名成績頂尖學生,引起了高分學生的不滿。
為什么該學生出現在名單中,會受到其他成績頂尖學生的質疑?原因很簡單,他們普遍認為這名學生專業成績不佳,也不在學校保研資格范圍內,他的這么多獎項和專利是怎么獲得的呢?而且很多項目摻水嚴重,部分專利都沒有申請下來,能作為加權績點的憑證嗎?
從這位同學的公關項目履歷來看屬實有些太牛了,這位大三的學生還沒有畢業也沒有考研就已經拿到了40多個項目,也就是說在大學兩年半的時間就攻克了。這些項目中專業跨度設計之大令人難以置信,既有視覺AI、物聯網項目,又有生物醫學和計算機云平臺項目。本科生有這么多厲害的項目,令人匪夷所思。
幾名同學質疑的點也在這里:試問,這些項目是一個剛剛大三的本科畢業生能夠獨立完成的嗎?他的專業成績并不拔尖,那這些取得國內外獎項的專利又是怎么獲得的呢?
我們需承認的一個特殊情況是:一名學生成績一般,不能說明在某一方面沒有特長,申請專利軟著都是可以的。只是他的數量太多,多到不可信。兩年要完成44個項目,如果是實際參與,每個項目的參與時間只有半個月。如果只是掛名,沒有實際參與,那可屬于學術不端。有的時候,把"成果"弄得太多,與平時的能力不匹配,反而弄巧成拙,讓人都沒法信。
有人猜測,該同學獎項和專利注水或作假的情況可能存在,但是目前廣西大學和二級學院都沒有對質疑的學生進行回復,對于加權獲得績點的專利申請結果也沒有告知,因為申請失敗是不可以加權的,屬于無效項目。
相信廣西大學對該次獎學金的評選與發放有其嚴謹機制,不可否認“怪才“會有,但為什么會在兩年多的時間里表現如此優異還有待查證。學校對于注水的項目和榮譽應嚴格把控,也是對其他競爭同學負責任的表現。
其實我個人認為,一個電子信息方向專業的學生。應該不太可以接觸到橫跨醫學,物聯網,三維人體建模,視覺模擬,邊緣計算,視覺成像,以及云服務等眾多領域吧?同時,還有學生爆料,這個學生實際上,曾經在大一的時候專業課只得了60多分,苦苦哀求老教授給70分,理由是70分無法獲得廣西大學的優秀學生稱號。結果老教授給予嚴詞拒絕。不過從公告上看,這位同學用大 一的分數拿到了優秀學生,里面是不是還有別的故事呢?
外界既然已經知道,還是建議廣西大學逐一查一下以驗證該同學的實力。假如情況為真,這樣的人才大力宣傳一下屬實可惜,還應該要將學校的優質資源拿出來全力培養。
如果是該名同學人脈很廣,又是某發明家的子女的話,還是能通過摸魚手段獲得獎學金,學校更應該徹查并杜絕這種現象,不然對成績優異的同學打擊可是很大的。現在的年輕人懂輿論、會宣傳,鬧到網上人盡皆知學校臉面也掛不住,還不如早日查個水落石出,還其他同學一個真相,畢竟造成了太大的負面影響可是會影響學校來年的生源招錄的。
圖源互聯網,侵刪。和你一起看教育趣聞,分享教育理念,了解學科知識
期待您的關注、分享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