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首屆職業技能大賽上,選手在比拼商品展示技術。
為期一個多月的上海市首屆職業技能大賽昨天落下帷幕。賽場內,1122名選手在本次大賽109個項目上展開競逐,高手云集,精彩紛呈;賽場外,人們對于高技能職業人才培養的關注也同步升溫。
超大城市上海,緣何不遺余力,舉辦這樣一場大賽?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楊佳瑛這樣解析:此次大賽是一次全方位的“打開”——打開視野,充分展現上海技能人才培養的生動成果,探索創新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長發展、盡顯才華的體制機制;打開空間和通道,助力更多青少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伴隨著產業升級,讓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從上海走向國際舞臺;更重要的是,打開一種認知與想象,讓“多勞者多得、技高者高薪”成為一種共識,讓上海成為技能人才紛至沓來、逐夢圓夢的理想之城。
閉幕式上,與諸多獎項同樣鼓舞人心的,是一組值得咀嚼的數據:2022年,上海企業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資16.22萬元,同比增長9.4%,增長量與增幅均為近五年最高。其中,高級技師年平均工資23.84萬元,同比增長10.8%,增幅為近五年最高。與待遇同步遞增的還有一種普遍的認可和自信——此次大賽選手呈現專業化、高學歷、參與面廣的特點,除中高職院校師生外,還有博士研究生、研究人員,以及行業內各類企業的從業者;大賽新設置20個新職業項目,同樣映射出技能人才培養新趨勢:不拘泥于單一技術,更需要跨學科培養。
行家里手有了“大視野”
此次大賽云計算項目中,24歲的袁明一舉摘金,更向明年將在法國舉辦的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發起沖刺。
究其成功經驗,他道出答案:超前學習。
袁明曾就讀于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的正是云計算的前身——網絡技術專業,涵蓋物理服務器安裝、網絡規劃、系統運維等基礎知識,但他的學習又不止于此。一方面,學校探索校企聯合專業課程,引入云計算架構、運維、云開發等核心技術,讓他有了“開發、部署、實施、運維”一體化設計思路;同時,學校與上海軟件協會、信息安全協會合作,讓其有機會提前進入企業進行實操。2019年,學校推薦他參加云計算行業邀請賽,讓他成為最早一批接觸該行業的大學生,他大開眼界的同時也跨前一步,把握住了互聯網發展的契機。
就拿一個大型項目實施離線部署為例,傳統Java服務發版部署有大量參數聯調,有時一個機房同時涌入六七位工程師進行部署排障。通過學習云原生技術,袁明想了一招:運用容器化自動打包,編寫部署模板,實現一鍵自動部署,避免多版本沖突,實現本地和云上等效運行,從而大大提高效率,也被運用于后續工作中。
此外,學校也敢為未來埋單。云計算需要虛擬服務器進行實操演練,學校通過與亞馬遜等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演練場及專家指導。
此次比賽,這樣的全域視角成了他的致勝法寶。比如,當選擇服務器數量時,不能一味求多,也不能太少,得實時根據流量進行控制。在穩定性優先的前提下,通過自動化彈性伸縮匹配來訪流量,穩穩跨過每一關,并且在后續挑戰模塊中解決了最多難題,終獲積分榜榜首。
袁明的跨前一步使其贏在了起跑線,也折射著上海對于技能人才培養的布局思路:抓住風口,更要實現疊加效應。
打破“藍領不如白領”刻板印象
“上海正打造技能人才發展平臺,營造良好生態。要打破‘藍領不如白領’刻板印象,讓藍領在待遇、晉升、社會認同度等方面都不比專業技術人員差。”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綜計處處長陳貝藝剖析,當前部分技能人才工資高于同級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此次大賽公布的技能人才待遇數據,來源于去年對3781戶企業、105.79萬勞動者的調查。技能人才的工資水平,隨著等級提升不斷上漲。比如,首席技師工資超初級工3倍。
比對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年工資高位數為30.84萬元,比中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高7.58萬元;高級技師、技師高位數分別為39.91萬元和33.27萬元,比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高8.36萬元和1.72萬元。相較管理人員,技能人才年工資高位數為26.79萬元,比管理人員高7.32萬元。
企業是技能人才使用主體,上海不斷推動技能等級評價結果與人才使用、待遇掛鉤,全市層面,2023年起將“企業內部薪酬分配向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生產服務一線崗位傾斜”“技能人才工資增長幅度高于本單位職工平均增長幅度”兩項指標納入上海和諧勞動關系企業創建指標,引導企業提高技能人才待遇。
緊抓產業轉型契機,技能人才培養進階
此次大賽賽項設置,緊密結合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比如,上海正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109個比賽項目中,數字技術相關賽項近一半,以技能大賽形式培育、選拔優秀數字技能人才由此落為現實。
此次獲得智能制造工程技術項目金牌的郭吉明,抓住企業進行數字化、電動化轉型契機,積極報名參加企業成立的車間自動化和數字化小組,開始學習編程、工業大數據等技術。4年時間,他從車間工廠坐進了辦公室電腦桌前,會動手的同時更學會了動腦。
工業4.0項目裁判長、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技術部負責人袁海嶸,多年前曾作為中國專家組長帶領選手在第四十四屆世界技能大賽工業控制項目上拿到金牌,如今他也面臨著“轉段”:從培養項目設計、安裝集成,編程、調試運行、維保工業控制領域,轉向復合型信息化與制造業相互結合的技術工。“復合型人才是制造業從業者的未來趨勢,對人才的高要求,更符合城市高質量發展需求。”他也提出了更多期待:企業能更多參與到學校教學中,了解數字化軟件,例如數字孿生,MES生產管理系統等,由此“雙向奔赴”,加速技能人才更快培養適應制造業高速發展。
以賽育才,以賽選才。此次大賽109個正式比賽項目與今年9月將在天津舉辦的第二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相互銜接,同時為明年將在法國里昂舉辦的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儲備更多能為國爭光的技能好手。
作者:占悅
攝影:邢千里
編輯:傅璐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