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由深圳市龍崗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主辦的龍崗“城/村計劃”發布會暨學術論壇在龍崗區甘坑古鎮二十四史書院舉辦。龍崗區政府、市區城管、規自、城市更新、規土監察等職能部門以及相關街道負責人,“城/村計劃”策展團隊、集群建筑師、行業專家等共同出席此次活動。當天下午舉辦放入龍崗“城/村計劃—龍崗六村實踐展”學術論壇,則邀請了眾多知名規劃、建筑專家、民俗學者加入這場關于城中村改造發展新模式的探討之中。在接下來的兩周內,將有更多學術論壇呈現,展覽亦將持續至2023年1月5日。
什么是“城/村計劃”?“城/村計劃將給龍崗的城中村帶來什么樣的變化?這種改變,能否給深圳其他區產生示范效應?
在現有綜合整治的范式中
走出“龍崗實踐”的示范路徑
“中國城市正在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40余年來急劇擴張式的空間生產正在讓位于漸進式的存量更新,我們的城市也亟需尋找新的理論和新的模式。”發布會開場,總策展人孟巖闡釋了龍崗“城/村計劃”的理念。他從2004年就開始了城中村的研究和實踐,繼而以南頭古城保護與更新項目獲“世界未來城市計劃 (IUPA)”特別獎。在他看來,對于深圳來講,城中村作為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特殊聚落形式,是獨特的當代城市遺產。關于城中村別樣的路徑和未來的模型,能否給世界城市提供更加多元和具有想象力的樣本是一個大問題。“城中村的研究和實踐不是懷舊,它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城市的未來。”
龍崗擁有的城中村數量居深圳“首位”。據2019年數據,龍崗有城中村499個,占深圳城中村總量近三分之一,“數量大、范圍廣、人口多”成為龍崗區城中村的顯著特征,也成為城區環境風貌的主要基底和背景。對這些浸潤著深厚的嶺南歷史和古樸的民俗文化的城中村進行綜合整治與改造活化,對龍崗乃至深圳有著極為重要的示范意義。
龍崗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局長羅雅介紹,區委區政府始終秉持高質量發展理念,以超前的眼光著力推動城中村改造從“改差補缺”向“品質打造”轉變。2020年12月,邀請了國內外業界翹楚為龍崗城中村發展把脈支招,以城市設計的視角和方法介入城中村。區城管局選取了10個村開展活力城村行動,其中甘坑新村、涼帽新村、白石塘村、上輋村、馬蹄山村、媽祖北村等6村采用策展模式開展規劃研究。“城/村計劃—龍崗六村實踐展”成為開展全方位機制創新實踐的“試驗田”,希冀找尋“城/村共生”、營造別樣城市生活與未來的可能,力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龍崗經驗”。
以“城市策展制”介入
全方位探索城中村更新新機制
龍崗“城/村計劃”引入“城市策展制”,嘗試由點及面漸進式對城中村進行激活提升。該計劃由總策劃人周紅玫召集、總策展團隊由都市實踐孟巖領銜,聯合分策展團隊南沙原創劉珩、源計劃何健翔、Doffice事務所Chris Lai 、多樣建筑尹毓俊、各村集群建筑師及總統籌李雅麗共同參與。
與傳統模式不同的是,“城市策展制”包括空間實踐與學術/藝術展覽,不單提供一套空間規劃設計方案,更指向一套空間生產關系。通過社會創新協調整合專業資源和公共力量,包括建筑師、社區營造、小微開發商等,建構新的行動共同體,探索“城/村共生”的文化經濟發展模式。通過設計/藝術、新的運營模式和社會團體介入,對既有社區形成真正意義上有實際效益的迭代。
“城市策展,即啟動一個城市公共事件介入存量更新,它是開放的、參與式的,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描繪未來,實踐展成為驅動城市轉型的重要價值所在。”周紅玫說,“大事件但弱介入,它是針灸手法,找準公共空間設施和公共文化生活的痛點與穴位,將政府投資集中投入,局部激活整體,有效提升城中村品質,走出’龍崗實踐’的示范路徑。”
打造“城村”新類型
創造一系列新空間類型工具包
發布現場設在了甘坑古鎮二十四史書院,不遠處就是此次六村實踐之一的甘坑新村。都市實踐作為甘坑總體設計統籌,通過對空間資源的梳理、重構公共空間體系、優化社區功能等組合拳的方式,最終“營造新客家理想城村”。在有兩百年歷史、全國唯一用生產方式命名的的涼帽村,南沙原創嘗試從空間、內容兩個層面的“再生產”介入設計規劃,連通城村和自然的界面,將生產方式提升到文化產業層面。有“廠中村”白石塘村,多樣建筑提出“從落腳村落到反哺城市”;在馬蹄山村,DOFFICE更旗幟鮮明地指出“城中村即MALL、城中村即中央公園、城中村即生活天堂、城中村即文化中心”,強化原有DNA,讓城中村成為時尚魔幻新城村。
上輋村是六村中最為特別的村落,它被城市規劃所限制,應逐步歸林。O-OFFICE源計劃給出的答案是推行“漸進式設計”,將復雜的生態納入更新計劃之中,提供新型的生產性景觀。在媽祖北村,都市實踐結合每個城市片段的空間特色,創造新的城市發展原型,呈現了“一站式城村綜合體”,這拼貼出來的極度差異化的城市,也是城/村共生的未來圖景。
在這些城村實踐中,不僅充分挖掘村與地方歷史的鏈接,呈現“一村千面”,還產生出了一系列的創新空間類型工具包,城村新祠堂、城村新市政、城村新綜合體……這些都是在摒棄綜合整治的標準化套路之后,針對于各村實踐形成的具有多重視角的知識庫和工具包。孟巖表示,“城/村計劃”是一場觀念實驗和介入實踐,希望能通過城村實踐,在二元的城和村之外,找到一個新的城市類型——“城村”。通過對新類型的理解和新模式的討論,尋求一種共謀、共榮、共存,甚至是相互學習的方式,最終能夠修正我們的城市。
發布會后,“城/村計劃”學術論壇在同濟大學《時代建筑》雜志運營總監戴春博士主持下進行。知名學者、三聯人文城市獎架構共創人周榕、深圳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原會長廖虹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朱榮遠、直向建筑創始人董功、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馮江、深圳市低碳城市研究會創會人郝紀柳、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饒小軍、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學者建筑師姜珺等加入了“城/村共生”這一場關于城市發展模式的探討與實踐,大家激賞“城/村共生”可持續實踐或許成為城市發展新機遇,并為城村復興提供了更多理性思考和文化考量。
采寫:南都記者 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