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乳腺癌防治站線前移是馬飛教授始終在推動的一件事,除了臨床上的專業工作外,他還經常參加形式各異的科普活動,為的就是提高公眾認識,通過科普教育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導,讓高危人群理解篩查的意義,努力控制乳腺癌增長的發病率,降低死亡率。
書中有些癌友的“癌齡”已經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了,在馬飛教授看來,她們做的最對的一件事,就是能夠直面癌癥。“跟感冒發燒一樣,癌癥只是一種疾病,我們為什么要躲著別人,不讓大家知道呢?既然有勇氣面對癌癥,就有勇氣戰勝癌癥。”
但是做科普時間久了,也有糾結和顧慮。俗話說“久病成醫”,因為治療周期長,有些患者在治病過程中,已經成為“半個專家”了,甚至在醫生給出建議前,就給自己開好了“處方”。
“其實對于疾病知識,尤其是治療知識,我反而會勸患者不用過于關注。”馬飛教授解釋說,腫瘤治療很復雜,一個好的醫生成長起來都要十幾年,患者很難通過自學掌握這些醫療知識。相反,患者最應該關注的是提高自己生活質量的辦法,像如何吃、如何住、如何行、如何釋放心靈等等。
此外,無論是患者還是醫務工作者,眼光都要更開闊,不能只關注乳腺癌治療本身,也要聚焦不良反應、生育能力保存等多方面需求,才能真正實現全方位照護。
提高總體生存率,要“啃最硬的骨頭”
目前,我國乳腺癌總體五年生存率已經達到80%左右,但距離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難治性的、晚期的乳腺癌是極大拉低五年生存率的關鍵因素。
據馬飛教授介紹,乳腺癌分型眾多,其中三陰性乳腺癌(TNBC),即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表達均為陰性的乳腺癌是所有亞型中預后最差的一類,也最難治,在乳腺癌總體人群中大約占比10%,早期復發風險高,治療手段有限,主要還是化療,容易耐藥,一旦復發,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因此,三陰性乳腺癌,尤其是晚期三陰性乳腺癌對患者的生存期會帶來極大的影響。
“我們希望把三陰性乳腺癌阻斷在早期,所以需要新理念和新治療手段。一方面,利用新輔助治療的理念,讓腫瘤從中晚期降期變成早期。另一方面,在治療手段上,可以通過免疫聯合化療的方案來提高治療效果。”馬飛教授提到的新輔助治療理念和“免疫治療+化療藥”這一全新手段是近年來眾多研究者關注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國內,已有帕博利珠單抗獲批用于早期高危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輔助治療,但尚無針對晚期三陰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療藥物獲批。
今年上半年,國內首個在晚期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領域取得陽性結果的Ⅲ期注冊研究TORCHLIGHT研究公布了期中分析結果并指出:與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相比,PD-1單抗特瑞普利單抗聯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用于首診Ⅳ期或復發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可顯著延長PD-L1陽性人群的無進展生存期,同時,全人群和PD-L1陽性人群的次要終點總生存期也顯示出明顯獲益趨勢。
如果上述“免疫療法+化療藥”的結合能夠改善患者的生存境遇,將為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提供一種新的選擇。
不過,真實世界應用中,免疫療法與化療藥聯合治療三陰性乳腺癌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在臨床過程當中我們會發現,目前還不能特別明確免疫療法跟誰聯用效果更好,也不是特別明確適用的最佳人群。在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過程中,我們需要找最佳的伴隨診斷和最佳搭檔。”馬飛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