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美國經濟的韌性屢屢超出市場預期,致使美聯儲投鼠忌器,不敢輕言結束加息;10年期美債利率和美元指數也是一路震蕩上行,壓制全球風險資產表現。對國內投資者而言,美債利率上行成為人民幣貶值的主要推手,制約國內貨幣政策寬松幅度,加速北向資金外流,A股和港股表現遠遠不及年初預期。
若盤點年初各大研究機構的年度投資展望,大多錯的離譜,關鍵點之一就是誤判了美國經濟的韌性,繼而在大類資產比較上犯了方向性錯誤。
進入4季度,市場開始為2024年投資做規劃安排,再一次面臨全球大類資產配置的方向性選擇。就目前的市場共識看,中國經濟逐步復蘇向好,美國經濟大概率隨財政支出削減而陷入衰退(共識仍是軟著陸),疊加人民幣資產估值較低,美股估值仍在相對高位,配置人民幣資產正成為越來越多機構的共識。
只是這一次,市場共識還會犯方向性錯誤嗎?國內經濟復蘇向好的基礎比較扎實,關鍵看美國經濟的韌性還能維持多久,在高息環境下,美國經濟還能扛多久?
被數據屢屢“打臉”后,下半年市場終于就美國經濟韌性形成了共識。美聯儲在2023年9月召開的議息會議中,全面上調了美國經濟預測值,相比6月,將2023年GDP增速1%上調至2.1%,將2024年的經濟增速預測值從1.1%上調至1.5%;同時,對失業率預測值做了下調,將今年失業率預期由6月的4.1%下調至3.8%,明年失業率預期由4.5%下調至4.1%。
失業率更低、GDP增速更高,在美聯儲看來,美國經濟實現軟著陸是大概率事件。更高的經濟增速,自然對應更高的利率水平,美債利率“higher for longer”成為市場共識。
關于美國經濟的韌性,根源是美國財政加杠桿行為。政府部門加杠桿,既對沖了美聯儲緊貨幣的緊縮效應,又優化了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結果上看,再工業化推動的固定資產投資逆勢擴張,超額儲蓄支撐的個人消費持續強勁,鑄就了美國經濟的韌性。
美國是消費型經濟體,個人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常年穩定在70%左右。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當時的特朗普政府就開啟了大放水模式。當年財政赤字率飆升至14.9%,較疫情前3.6%的中樞水平數倍增長。財政赤字中,一部分用于支撐再工業化,推動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還有相當一部分直接給到了美國民眾,以至于很多人不工作比工作的收入還要高。居民有錢了,自然敢于消費,對GDP產生支撐。
2021年,美國財政赤字率繼續維持在12.3%的高位。與此同時,在美聯儲和財政大放水的背景下,美國股市表現相對強勁,很快就彌補了疫情初期的下跌,再創新高。養老金賬戶是美國居民家庭財富的重要載體,而養老金賬戶里持有大量的美股。所以,美股走牛,在財富效應刺激下,會進一步刺激美國民眾的消費熱情。
消費保持韌性,美國經濟就能保持韌性。后面因消費持續強于供給,美國出現了幾十年一遇的高通脹,美聯儲激進加息,既便如此,美國財政依然保持寬松狀態,寬財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緊貨幣的效果。同時,高通脹環境下,勞動力工資不斷上漲,也對美國居民購買力產生了支撐效果。
從美國政府部門杠桿率看,疫情前基本在100%以內,疫情以來,最高飆升至122%,當前位置在110%-120%之間波動。相比之下,居民部門杠桿率不僅沒升,相比疫情前還有下降,資產負債表相當健康。且受益于杠桿率的下降,美國居民部門受高息的影響有限,也是消費力保持韌性的一個原因。
站在當前看美國經濟前景,主要面臨兩大不確定性:一是寬松財政政策難以為繼;二是居民部門超額儲蓄耗盡,消費力受損。
就財政支出來看,壓降是大概率事件。從歷史上看,總統和國會分屬不同黨派時,大選之年收縮財政支出是大概率事件。當前,圍繞2024財年財政支出預算,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博弈陷入白熱化。本來,2023年10月1日前,若兩黨無法就預算達成一致,相關政府職能是要關門停擺的;最后時刻,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做了妥協,通過了為期45天的短期融資法案,把問題拖到了11月17日。
這一行為,被共和黨內保守派視作“徹底投降”,遂投票罷免了麥卡錫。麥卡錫被罷免,標志著美國兩黨圍繞財政支出的博弈更加激烈,最終,除非削減財政支出,否則共和黨不會妥協。而隨著財政支出被大幅削減,于美國經濟無疑釜底抽薪。屆時,美聯儲激進加息的威力也將充分顯現,美國經濟難以避免一場衰退。
就居民部門超額儲蓄看,據舊金山聯儲測算,美國超額儲蓄已于2023Q3消耗完畢。如果該測算符合真實情況,意味著美國高通脹、高利率對消費的抑制作用將很快顯現出來。
結構上看,低收入群體的超額儲蓄于2022年末耗盡。為應對通脹帶來的漲價壓力,越來越多的低收入群體進入勞動市場,推動美國就業參與率觸底回升,工資漲幅也出現回落跡象。截至2023年9月末,美國勞動力參與率62.8%,非農企業員工工資總額指數同比漲幅5.57%,均開始向疫情前常態水平回歸。
2023年以來,美國消費韌性源于中等收入群體。受益于通脹環境下的工資上漲,以及較低的杠桿率對高息環境免疫,中等收入群體消費依然強勁。但隨著超額儲蓄耗盡,以及工資漲幅回落,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費韌性也已是強弩之末,大概率于Q4拖累美國經濟表現。
綜上可知,2024年美國經濟轉入衰退是大概率事件,屆時,美元指數下行、美債收益率下降,將利好全球非美元資產表現,尤其是估值處于底部位置的A股和港股。
不過,考慮到2024年為美國大選年,在大選結束之前(2024年11月),全球地緣局勢將面臨較大不確定性。此外,國內經濟復蘇趨勢仍是決定A股和港股走勢的核心因素,目前看,我國消費大概率穩步復蘇,基建和固定資產投資仍能保持韌性,出口觸底回升,關鍵點看地產。
現階段,國內地產銷售仍是雙位數下行,仍需政策進一步發力。展望2024年,在低基數效應下,地產銷售有望同比回正,對市場風險偏好至少不再是個拖累因素。
2024年,中美資產大概率將呈現“中強美弱”表現。基于此,當前無疑是提前布局A股和港股的最佳時點。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