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世界十分不太平。烏克蘭重兵集結赫爾松,大戰一觸即發、歐洲多國頻繁更換首腦,政局動蕩、俄羅斯北約舉行戰略核力量演習,歐洲籠罩在核陰影之下……
但就是在這個多事之秋,中國再次頂住外部壓力,用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打破了西方的封鎖,為亂世增添了一抹亮色,向世人展示了絕處逢生、逆勢而上的東方力量。
一、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即將升空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所以我們一定要飛向天空,邁入大宇宙時代,這也是我國自主研發空間站的終極目標,在這條通往未來的賽道上,中國絕不能落后。
日前,夢天實驗艙和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已經進入發射區,不日將發射升空,這標志著我們距離圓滿完成空間站建造任務已經不遠了。
夢天實驗艙是“天宮”空間站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微重力科學配置了多學科實驗設備,能夠進行多種基礎和前沿科學研究,這正是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最欠缺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我國載人飛船、探月工程和量子通訊等技術開花結果,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基礎科學雖然不能直接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來,但它就像萬層高樓的磚塊,日積月累才會成就目標。
所以說科學是大樹,而技術只是樹葉,不能光靠“拿來主義”,就算把發達國家的技術消化甚至創新,也并不能在根本上取得進步。
回顧歷史,中國在這方面起步是比較晚的,可以說是從零開始,但是近年,中國越來越多的成果得到了世界科學同行的認可和引用,原因就是中國善于集中力量辦大事。
以“天宮”空間站為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規劃十分清晰,第一步是發射載人飛船,楊利偉在2003年已經實現;第二步是繼續突破基礎技術,“天宮二號”在2019年完成任務;最后一步就是建立永久性空間實驗室,此次夢天升空后將實現三艙合體,最終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
在西方國家的阻撓下,中國沒能參與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從提出到建設再到全面投運,西方十幾個國家前后用了20多年才做到,而中國憑一己之力另起爐灶、打破封鎖還不到20年。
有了空間站,我們可以進行微重力研究,揭示重力掩蓋下物質的特殊規律。至于有沒有用,誰能想到一條簡單的物理定律有可能在未來改變世界呢?何況現階段的許多研究都是有實際價值的,比如說新型材料合成,可以直接推動各種運載工具的發展。
當然,不管是基礎科學還是前沿技術,咱們是要加大投入,但也不能盲目跟風。比如美國一大半科學家都在研究生命科學,所以有人覺得我們也該向美國看齊,其實不然,因為美國也是從研究物質科學一路走來的。
如果我們不打牢基礎,直接“跳級”,反而會面臨關鍵技術和設備卡脖子的困境,這也是當今我國許多企業的真實遭遇。
如今,夢天將補齊最后一塊拼圖,我們可以驕傲地仰望星空,世界上只有兩個空間站,一個是國際空間站,另一個就是獨屬中國的“天宮”。從目前來看,隨著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天宮”將成為唯一,自然會吸引各國“入股”,未來十分可期。
二、首架C919將于12月交付
據報道,我國首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C919飛機將于12月交付東航,標志著中國已經掌握了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機的能力。
這絕對是件大喜事,對比同行,波音和空客相繼發生重大安全事故,聲譽明顯受損;再看造價,C919單價為6.53億元,不到9000萬美元,而同機型的空客320Neo造價1.05~1.36億美元,波音737Max造價1~1.2億美元,C919價格優勢明顯,而且參數和性能也處于領先地位。
C919的國產部分主要集中在機身,雖說80%的核心部件來自歐美,但其實也不用灰心,對比和波音齊名的空客,空客的主力機型A320美產率高達37.7%,自己主導的部分僅15%,而C919達到了50%,要高得多。
同樣是從美國買零件組裝,但C919可沒有這么簡單,這是我國“自主設計”的,難道設計和整合不也是一種創新嗎?要把全機幾十萬個核心系統安排得明明白白,就連美國也很難單獨辦到,所以說“只有殼子是國產”的說法純屬誤解。
再一個就是供應鏈,波音和空客的供應鏈遍布全球,一是為了拓展市場,二是為了分攤風險,所以兩家在供應鏈上的爭奪更加激烈。
人家都是老企業了,而我國才起步,自主掌握技術固然重要,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要優先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才能解決想要什么的問題。
除了發展市場和產業鏈,C919投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價值。在當今俄烏沖突的背景下,歐美飛機制造商也對俄羅斯實行斷供,并終止了俄羅斯飛機的適航認證申請。如果俄羅斯不能另起爐灶,那進口飛機將全部成為廢鐵,所以推進C919國產化是中國人飛行自由的保障。
此外,民用飛機的技術也能用于軍事,但目前我國的大型飛行平臺只有轟-6、運-20以及俄羅斯的伊爾-78,能力十分有限,不適合研發衍生機型,而C919恰恰具備成為軍用飛機的潛力。
當然,我們首先還是要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隨著CJ1000和CJ2000研究推進,我們很快也會用上自己的發動機,等有了“中國心”,相信我國航空事業也會迎來“放風箏”的時代。
三、國內推力最大真空型發動機完成試車
在液體火箭領域,我國民營企業再進一步。日前,國內自主研發的真空型發動機——“天鵲”成功完成了首次全系統熱試車。
大家可能不了解這種發動機,但光聽名字也會感到“不明覺厲”。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發動機在實際任務中使用過液氧甲烷染料。
一般來說,火箭燃料的燃燒效率越高越好,與傳統燃料相比,液氧甲烷的優勢其實并不突出。雖然不是最好的,但各項指標都差強人意,其受到追捧的最大原因主要是制作成本低、可重復利用,對發動機的損耗也比較小。簡單來說就是省錢,對航天這種“燒錢”行業的價值不言而喻。
四、尼龍12投產,打破外國壟斷,助力新能源汽車
近日,萬華化學宣布正式產出尼龍12,該材料有望廣泛用于新能源汽車、海底線纜等先進制造領域。
尼龍主要用于合成纖維,最大的優點就是強度和韌性很高,其衍生產品用途廣泛,能夠作為重要的工程塑料,傳統尼龍材料的缺點比較明顯,如容易吸水,尺寸不穩定等等。
而尼龍12與其他尼龍相比強度更高,密度最低、吸水率最低、更耐低溫,力學和電學性能、抗沖擊性、耐燃油性都很出色。數據顯示,2021年尼龍12的市場規模超過13億美元,這么大一塊餅,全部依賴進口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打破技術壁壘極為重要。
在中國之前,只有德國、法國、日本、瑞士能夠生產尼龍12,其中只有德國完全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現在,中國在該領域成了世界第二,亞洲第一。
短短幾天,國內接連傳來喜訊,實際上,近幾年來我國的科技突破遠不止這些。就說2021年,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躋身世界前列、“海牛二號”刷新深海鉆機探深記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線、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質等等。
經過長期耕耘,中國的科技成果正處于開花結果的時期,助力中國夢越飛越高,越飛越穩。但是作為追趕者,我們也不能驕傲自滿,特別是在外部環境惡劣,西方國家實行技術封鎖的情況下,我們更要潛心修煉,厚積薄發,才能打破壟斷、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