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終妥協,批準中企收購漢堡港碼頭股份,但比例被降至24.9%

導讀據鳳凰網報道,德國政府已向總理朔爾茨做出妥協,同意中國中遠海運對該國漢堡港Tollerort集裝箱碼頭股份的收購案,但收購股份從原來的35%變...

據鳳凰網報道,德國政府已向總理朔爾茨做出妥協,同意中國中遠海運對該國漢堡港Tollerort集裝箱碼頭股份的收購案,但收購股份從原來的35%變為了24.9%。

早前中遠海運曾計劃收購漢堡港Tollerort集裝箱碼頭35%的股份,只不過該收購計劃受到了德經濟部長哈貝克的帶頭反對,稱這涉及基礎設施,會對德國“造成威脅”,好在收購案長期以來只是接受審查,并沒有正式受到否決。

但由于受到對俄制裁的反噬,嚴重依賴俄能源的德國嘗到了能源短缺的苦果,德國政客卻將這一問題歸咎于德國過于依賴俄羅斯,還將矛頭投向德國同樣依賴的中國市場,紛紛頻繁地叫囂要和中國“經濟脫鉤”、減少對華依賴。

正是突然掀起的“減少對華依賴”之風,導致這份收購計劃直到近期都受到德國一些政客的阻撓,漢堡市市長則十分希望接受中遠海運的注資,一直呼吁德國政府停止反對收購案,表示拒絕中企投資將會極大地削弱漢堡港的競爭力,因為其競爭對手已經接受了投資。

盡管如此,德國依然沒有對收購案做出肯定的答復,由此可見德國一些政客心中對中國的成見是多么根深蒂固。

然而隨著俄烏局勢的一步步發展,眼下德國開始逐漸意識到,造成自己如此慘淡景象的正是自己附和的美國,因此德國總理朔爾茨開始一改從前的態度,促進收購案的完成。

近日,朔爾茨已下令要求負責收購案的6個聯邦部門達成妥協,盡快批準中遠海運入股漢堡港集團,正是在朔爾茨的施壓之下,現在德國終于推出了最終的解決方案,那就是減少中遠海運能夠獲得的股份。

顯而易見德國政府做出這樣的決定,無非是擔心中企獲得過多股份,對德國自身產生影響,但不管怎樣其最后終究還是妥協了。

至于德國政府為什么會在短時間內達成一致,通過收購案,其實依舊離不開俄烏沖突、朔爾茨的改口以及收購案即將到期的三個原因。

在俄烏沖突加劇的情況下,雖然德國確實開始認識到美國是造成歐洲慘局面的罪魁禍首,但沖突給德國自身造成的傷害已經造成,尤其是經濟方面。

由于不斷地援烏,本來就出現通脹問題的德國以及歐洲多國,問題更加嚴重了,同時還兼受能源危機,正是需要將重心放到經濟發展合作上的時候,然而其卻不斷受到美國的煽動或施壓,繼續投身于俄烏沖突。

正是這些大量的投入,導致德國等國自身的經濟狀況越來越不盡人意,希臘前財長還警告稱,因為失去了中俄,德國的經濟模式正在崩潰,這明確說明了眼下保持與中國的合作對德國有多重要,因此德國政府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著想,必須做出妥協。

朔爾茨的施壓也是促使收購案能夠盡快通過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實上,如果沒有其突然的改口和施壓,現在德國政府是否會同意中遠海運的收購還是未知數,而其中拒絕收購的可能性更大。

結合實際來看,朔爾茨之所以會在此時做出改變,是因為其本身并不是一個會固執堅持為美國服務的領導人,這一點從德國和歐盟時常被美國和烏克蘭指責“援烏不賣力”可以看出來,但盡管如此,其還是不得不向所謂的“政治正確”低頭。

只不過現在德國的經濟情況確實不能再繼續讓朔爾茨軟弱下去了,因此其必須以強硬的手段讓其他官員明白中資入股對漢堡港的重要性。

此外促使朔爾茨迫切要求部門盡管得到妥協方案的一個影響因素是,其在擔任總理之前,曾擔任過漢堡市市長,正因如此,朔爾茨比其他政客更能明白現任市長警告的分量,而且其也確實希望漢堡市能有所發展,畢竟這也曾是自己的政治成果。

第三個原因則是朔爾茨自稱將訪華,而在啟程前必須要拿出相應的誠意;第四個原因就是收購案的期限已經臨近,原定截止日期是2022年10月底,可供這群政客考慮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要知道一旦錯過這一日期,往好處想德國政府還能夠使得中遠海運回心轉意,將收購案繼續下去,但也意味著其必須做出更多的妥協;而往壞處想,在收購案被拒絕后,中遠海運將考慮收購其他港口的股份,不再拘束于漢堡港,這對德國而言又是一次打擊。

正因如此,受到這四個因素的影響,德國政府才在短期內做出了妥協,但這對德國來說顯然是一個無比正確的選擇,畢竟眼下中國蓬勃的經濟實力發展世界有目共睹,同意中企的注資對德國是沒有負面影響的。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