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盟峰會閉幕之后,德國總理朔爾茨正式宣布他將在11月初訪華,隨行的還有一批德國企業家。
此前法國總統馬克龍曾向朔爾茨建議,稱法德兩國領導人可以一起訪華,不過現在看來朔爾茨并沒有答應這項提議,而是決定獨自率團訪問中國。
如果說朔爾茨等人最終成行,那他就將成為近3年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對于此事,我國外交部做出了回應。
據環球網報道,美國記者在例行記者會上向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提問稱,德國總理朔爾茨將于近日訪華,中方能否提供相關的消息,汪文斌則表示目前中方還未有消息可供發布。
顯而易見,此次訪華是朔爾茨政府的意愿。朔爾茨表示,沒有人規定德國必須離開中國市場,不能同中國展開進出口貿易,不能在中國投資。
在朔爾茨看來,德國在合適的范圍內同他國發展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就在前幾日,朔爾茨還釋放出了對華友好的信號,有意推動中國企業對漢堡港股份的收購。
據了解,漢堡港是德國最大的港口,對于中國企業收購漢堡港一個集裝箱碼頭35%股份一事,德國聯邦政府經濟部曾試圖否決。
德國政府內部的相關人士也發言稱,若漢堡港向中國企業出售股權,中國企業將擁有干預決策的能力,能參與到漢堡港的財務工作之中。
他們認為漢堡港是德國最重要的港口,對于這樣關鍵的基礎設施,德國政府必須謹慎考慮外資的參與。因此,德國必須謹慎考慮中國企業收購漢堡港股份一事。
顯然,這是德國對中國的刻板看法,他們一貫認為中國會“傷害”德國的權益,甚至會“威脅”到德國的“國家安全”。
不過這一次德國總理朔爾茨卻出乎意料地力排眾議,要求德國各部門盡快與中國企業達成一致,盡量讓該收購案在10月底完成,也就是朔爾茨預備率團訪問中國的前夕。
朔爾茨之所以高度重視此次訪華行程,主要原因可能是德國的經濟已經陷入困境。業內人士預測,明年德國經濟將出現負增長,屆時朔爾茨政府是無法向德國民眾交代的。
客觀來說,德國的確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和領先的工業國家,但他們若因為這個優勢,就選擇與中國、俄羅斯等國“保持距離”、“閉關鎖國”,是無法維持自身現有體量的。
長期以來,中國的廣闊市場和俄羅斯的廉價能源是德國經濟發展的兩大基石。但如今,德國已與俄羅斯鬧翻,無法繼續獲得穩定、廉價且大量的天然氣供應。
前不久,普京曾把重新獲得天然氣供應的“球”踢到了德國政府的腳下,稱只要德國愿意要,俄羅斯就可以打開天然氣供氣閥門,通過“北溪2號”的幸存管道來向德國輸氣。
但德國政府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使得他們只能以市場價3、4倍的價格從美國或挪威等國進口天然氣。
由此一來,德國的工業企業和普通民眾的經濟負擔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加,不滿情緒也在滋生。
所以為了安撫民心,朔爾茨政府必須想辦法平抑天然氣價格,比如拿財政來補貼天然氣價格。2023年,德國政府在此項補貼上的支出將高達2000億歐元。
但這個辦法治標不治本,而且財政收入的多少和國內經濟情況息息相關,隨著德國經濟的萎縮,這一補貼政策注定了不能長久。
因此在拒絕了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供應之后,德國只能把目光轉向中國,期望通過中國市場來彌補德國的經濟損失。
對于德國政府最近的表現,希臘前財政部長瓦魯法基斯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遭遇能源危機之后,德國不僅失去了俄羅斯的能源供應,也在逐步失去中國市場,德國經濟正在走向崩潰。
瓦魯法基斯是希臘著名的政治家,此前因為在處理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中的表現十分亮眼而被外界所熟知。在他看來,朔爾茨在政治上失誤連連,就是一個“政治侏儒”。
其實在朔爾茨上臺后,德國國內就充斥著與中國經濟“脫鉤”的言論。德國聯邦經濟部甚至放出話稱,德國將采取措施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這樣的輿論已經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現在事實證明,不是中國經濟離不開德國,而是德國經濟離不開中國。
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此前已有言在先,表示德國采取措施降低對華市場依賴一事是十分荒謬的,這對德國經濟而言沒有好處。
事實上,中國已經發展成了德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若德國繼續揚言同中國市場“脫鉤”,受傷的只會是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