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望(左三)和樂班成員在靈龍峽前表演遠安嗚音 周星亮 攝
中新網湖北遠安7月1日電 題:湖北遠安:“嗚音” 傳承冀再興
作者 董曉斌 王丹 朱麗君
穿過一片樹林,沿棧道走上一處依山而建的觀景平臺,“大拐彎”近180度的靈龍峽便現于眼前。平臺上,66歲的陳德望正帶著嗚音樂班給游客表演遠安嗚音,高亢而質樸的樂曲,給秀美的山水添了幾分古意。
湖北遠安縣是嫘祖故里,也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安嗚音流傳于湖北南漳、遠安等地,至今已有兩百多年。2008年,嗩吶藝術(遠安嗚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游客們拍攝遠安嗚音樂班的表演 董曉斌 攝
陳德望家住遠安縣嫘祖鎮譚坪村,由于父親是遠安嗚音藝人,他從小就對嗚音有著濃厚興趣。15歲時,他正式拜師學習遠安嗚音,并時常跟著村里的嗚音班子走村串戶參加演出,深受村民歡迎。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村民們在操辦婚禮、祝壽、喬遷等事時都會邀請嗚音樂班前去演奏,嗚音藝人們都忙不過來。”陳德望說。
2000年前后,隨著農村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大眾音樂越來越多元和普及,村民對嗚音樂班的需求大減。于是,為了生計而選擇放棄的嗚音藝人越來越多,加上一些老藝人相繼去世,而年輕人也不愿來學習,傳承由此步履維艱。
為了傳承遠安嗚音,陳德望傳授兒子嗚音技藝,公開進行招募學徒,并整理出嗚音曲譜67個、曲牌20多個。他還成立了自己的嗚音樂班,帶領樂班送戲下鄉,參加非遺展演。2018年,陳德望被認定為遠安嗚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同時,遠安也在不斷加強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創新,“我們組織遠安嗚音等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進社區,目前受益群體達8萬余人。”遠安縣文化館館長游榮亮說,該縣還通過發展非遺經濟促產業、挖掘非遺資源促旅游,推動非遺項目的傳承。
陳德望說:“遠安嗚音可能不會回到三四十年前的盛景,但我還是希望不久的將來,它能以新的形式再次興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