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芬:“在農村掙一萬元要多久?”

導讀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黃麗芬】 近日,一條名為“在農村掙一萬元要多久”的短視頻引起網友的廣泛轉發與討論。視頻中的老人紛紛表示,“...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黃麗芬】

近日,一條名為“在農村掙一萬元要多久”的短視頻引起網友的廣泛轉發與討論。視頻中的老人紛紛表示,“四五個月掙不下一萬塊錢”“我一輩子也掙不下一萬塊錢”“運氣不好了,三年都掙不下一萬塊錢”“種地的農民,年份好了,一年掙個萬把塊錢就挺好了”等等。

視頻采訪截圖

網友的反應也分為好幾種:有的感慨沒有退休金的農村老人的貧困問題;有的強調視頻展示的都是大西北老人的情況,而南方老人經濟條件很好;有的指出平時沒錢,但在兒子結婚時往往能拿出一大筆錢;還有的表示要提前存錢做好養老準備。

綜合起來,網友關心的問題主要有三個:在村老人的收入及區域差異問題、在村老人的消費與生活情況,以及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

一、普通農業型村莊老人的收入結構

因為市場機會、資源稟賦、收入結構等因素的差別,在村老人的收入情況存在較大區域差異,可以粗略將之分為兩種:普通農業型村莊的老人和經濟發達地區農村的老人,后者包括東部沿海工業型村莊的老人和中西部城郊農村的老人。整體而言,普通農業型村莊的老人收入較低,主要依靠土地實現自養,而經濟發達地區的老人增收渠道較多,在自養之外,還有較大余力向子代輸送資源,是家庭中較活躍的生產者。

首先看普通農業型村莊老人的收入情況。

普通農業型村莊老人的收入包括四個板塊:農業種植、新農保、零工和子女孝敬。

在農業種植方面,只有少數身體條件較好且家庭壓力較大的老人通過自發流轉,種植十幾畝到幾十畝不等的土地,大多數老人只種自家承包地。

調研發現,無論是北方種植小麥和玉米,還是南方種植水稻,刨去農藥化肥種子、機耕機收等支出后,在不計算老人勞動成本且年成較好的前提下,平均下來年純收益是400-600元/畝。在“人均一畝三分,戶均不過五畝”的背景下,即使將所有收成全部變現,也只有三四千元;如果再去掉老人自己、家禽和家畜的口糧,老人每年賣糧食的收入也就只剩2000多元。而年成不好的時候,農業收獲可能只夠自己吃,能變賣的余糧并不多。

資料圖來源:司法局供銷聯社

問題是,在村莊嚴重空心化的背景下,不少農村田地因機耕道缺少或損壞、用水用電不方便等原因導致種地不方便,只能季節性撂荒或完全撂荒,這進一步削弱了在村老人的收入空間。另外,近年各種原因導致的農資價格上漲,尤其是俄烏戰爭導致的肥料價格大幅上漲,進一步降低了老人的種地收入。

即使同樣是農業型地區,因為區域性資源稟賦的差異,老人收入也具有明顯差異。

一方面是機耕方便程度帶來的可耕種面積的差異。平原地區的老人,因為機耕機收特別方便,種地對體力要求不高,因而種地熱情比較高;丘陵和山區的老人,只能部分使用小型機械,種地對體力要求較高,只能放棄那些離家較遠或交通不方便的土地。因而平原地區老人的種地收入普遍高于丘陵和山區老人。

另一方面,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區老人可以通過果樹、茶樹等經濟林獲得部分收入;水網密布的地區,如江漢平原,老人可以通過摸魚撈蝦賺點小錢。但總體而言,普通農業型村莊老人的農業種植收入加上“山水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

在新農保收入方面,普通農業型村莊老人的新農保收入為100-150元/月,全年收入不到2000元。雖然近幾年各地政府在逐步提高農村老人的新農保水平,但總體上漲幅度不大。在取用新農保時,只有極少數老人是按月支取的,更多是一年支取一兩次。

在零工收入方面,普通農業型村莊打零工機會不多,且很不穩定。

調研發現,到了50歲左右,農村勞動力尤其是女性勞動力,在大市場的務工機會呈現明顯下滑趨勢。這些中老年勞動力就慢慢從大城市退回縣城,再退回鄉村,依托鄉村零工市場獲取少量現金收入。

鄉村的零工種類包括自建房用工、農業用工、村莊建設用工、紅白事用工等,雖然種類較多,但每種用工量并不大,整體呈現“僧多粥少”的局面。零工一般按天計費,平均每天60-150元不等。因為零工機會實在太少,有的農村甚至出現老人為打零工而送禮的現象。

整體而言,普通農業型村莊老人的零工年收入也只有2000元左右,甚至還有不少老人完全沒有零工收入。

在子女孝敬方面,大多數老人在生日和過年時能夠收到子女的心意,除現金外,還有衣服鞋襪、米面糧油、保健品營養品等。但總的來說,子女孝敬錢并不多,大多數老人能收到一兩千元,只有少數老人能收到5000元及以上。不少老人們都表示,“子女壓力也大,表表心意就可以了,給多了也不會要。”

綜上,就像短視頻中顯示的,除了流轉大戶、有手藝的匠人等,普通農業型村莊的在村老人掙一萬元確實很不容易,平均年收入不足2萬元的在村老人較為普遍。

二、經濟發達地區農村老人的收入結構

與普通農業型村莊的老人相比,經濟發達地區農村的老人不僅收入結構更加多元,而且收入能力明顯更強。

一般而言,經濟發達地區農村老人的收入包括農業收入、務工收入、租金收入、社保收入、集體分紅等板塊。

在農業收入方面,部分城郊老人利用自家承包地、各種開荒地種植蔬菜,或零賣、或送去批發市場,少的平均每年掙一兩萬,多的平均每年能掙十多萬。與普通農業型地區相比,經濟發達地區的務農老人平均年齡更大,且較多種植蔬菜。除了滿足自家對新鮮無公害蔬菜的需求外,相當一批流向市場。

資料圖來源:成都商報

在務工收入方面,經濟發達地區農村的老人依托較近的市場距離,能夠找到多種形式的務工機會,且務工收入較高:

一是務工時間較長,城郊老人不少到了65歲還繼續務工,同時每年務工天數也比較多;

二是務工的社會支持多,獲取務工信息較容易,因為本地就近務工,其社會關系具有可積累性,多種形式的朋友熟人都是相互介紹工作的資源;

三是用工單位多,市政工程、各種類型工廠、家政服務等多種形式的正式和半正式務工機會十分充足;

四是務工成本較低,老人們有的早出晚歸,有的甚至中午飯都回家吃,節省了長途交通費、房租費等額外開支;

五是務工收入較高,少的每月掙兩三千,多的能掙大幾千。

正因為務工收入較高,不少城郊地區低齡老人不種地,專門務工;也正因為務工機會充足,有的老年人能同時打三份工。

在工業型村莊,有不少外來務工人員,當地老人基本都或多或少有租金收入,但受到房產面積、地方消費水平、外來人口數量等變量的影響,經濟發達地區老人的租金收入差異較大。

在大多數普通城郊農村,農民家庭踐行著“半工半租”的家計模式,且務工收入占比較大。在廣東等經濟尤為發達且宗族文化濃厚的地方,不僅租金收入是家庭主要收入,且租金多掌握在老人手中,所以老人是當家人,具有較高權威。老人不僅負責家庭日常開支,還支持子代家庭發展、孫輩教育,家庭氛圍濃厚且生活相對無壓力。

江蘇等地農村以“土地換社保”的方式對失地農民進行安置,到了年齡的老人每月都能領取到1000多元甚至更多的社保金。除了社保金外,經濟發達地區村集體一般有集體物業和集體產業,所有老人都享有集體成員權,因而能獲得集體分紅。分紅收入與集體收入高度掛鉤,有的村集體每人每年分紅幾十、幾百元,有的高達數萬元。

資料圖來源:鹽城政協

總體而言,經濟發達地區農村老人收入明顯高于普通農業型村莊老人。同時,因為收入結構多元且每種收入內部分化較大,所以經濟發達地區老人收入存在明顯分化,有的只能實現自養,有的略有結余,有的是家庭經濟的“頂梁柱”。結果不僅掙一萬元的時間縮短,且時間差異明顯。

三、低收入老人是貧困老人嗎?

不少網友看到老人掙一萬元很難后發出感慨,“老年貧困問題真的很嚴重”。然而,低收入并不一定意味著貧困,多數普通農業型村莊老人過著“低成本、高福利”的自養生活。在收入較低的情況下,普通農業型村莊老人都實踐出了一套“低收入、低消費”的生活模式。

首先,在農業生產方面,踐行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模式。

老人們都在有限的土地上種植盡可能多品種的作物,滿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比如:

鄂東南某村鄭婆婆連續幾年種植的作物包括:水稻、玉米、黃豆、綠豆、花生、芝麻、油菜、紅薯等二三十種應季蔬菜。其中水稻進一步加工為米粉、米粑;黃豆加工為豆腐、腐乳和豆芽;花生、芝麻和油菜加工成醬料和油料;各種蔬菜做成腌菜和干菜。

她還常年圈養20多只雞、2頭豬、五六只鴨和2只鵝,吃不完的雞蛋隔段時間送給在縣城讀書的幾個孫輩,過年殺豬賣一部分,分一部分給幾個兒子家,還有一部分腌制起來慢慢吃。因為幾個兒子陸陸續續買了房子,她每年還種了一塊地的棉花。她表示,每年攢一點,連續幾年就能攢下幾床新被子。

老人基本不會買飼料喂養家禽和家畜,而是充分利用剩余糧食和各種剩飯菜,家禽家畜養殖規模和作物種植規模之間形成了有機統一體。以鄭婆婆為代表的普通農業型村莊老人,除了偶爾花錢買點新鮮豬肉,日常吃用方面很少花錢。

其次,在生活消費方面,節省一切開支,將錢花在刀刃上。

為了省錢,老人們采取了各種辦法:

一是盡量節省電費,換瓦數較低的燈泡,每天很早入睡,盡量用柴做飯取暖,不用洗衣機等,村里不少老人一個月只花十幾塊錢的電費。

二是基本不會自己買衣服鞋子,主要靠子女買,就算自己買也是很便宜的。

三是盡量節省醫藥開支。老人們很少主動去大醫院看病,身體出現小問題,就去村醫處買點藥,甚至很少去鄉鎮衛生院看病。

老人們的錢主要花在人情開支、兒孫們重要人生節點支出兩個方面:

在子輩離村生活后,村莊人情往來主要由老人維系,每年大大小小的人情開支少的要一兩千,多的甚至要上萬,平均下來老人收入的20%~30%左右要用于人情開支;

在子輩結婚、買房買車,孫輩滿月、生日和上學等重要人生節點,老人就要大把花掉積攢多年的錢。

近些年在農村結婚彩禮越來越高、進城買房成為必需品的情況下,老人進一步壓縮平時支出,最大限度地將錢攢下來用于家庭再生產。筆者在河南駐馬店農村調研時發現,因為婚備競賽愈演愈烈,老人們普遍壓縮日常支出,村里打牌休閑的老人,賭注是一毛錢兩顆的糖果,甚至連人情項目都變少了。

最后,在養老安排方面,存在較強的兒子養老預期,養老壓力不大。

是否存養老錢,是測量農村養老觀念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多數普通農業型村莊老人尚未形成存養老錢的習慣。

一是低收入使得他們很難存下養老錢;二是在子輩家庭發展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老人們即使存了一點錢,在子輩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都會貢獻出去,正如安徽繁昌老人徐某說的,“淘空了油罐子鹽罐子,全部倒給孩子們了”;三是雖然“養兒防老”觀念有些松動,但在大多數普通農業型村莊老人看來,家庭養老還是最可靠、最穩定、最合適的養老方式,不少老人對兒子養老充滿信心,也就不需要存養老錢了。

四、充分發揮農村土地與農村社會的養老功能

自2000年邁入老齡化社會后,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未富先老”的問題越來越突出。2021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18.9%,但是卻沒有如西方國家那樣出現嚴重的老齡化問題。這是因為大量農村老人依托“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村社集體制度、守望相助的傳統鄉村文化,以低成本解決了養老問題。

首先是土地制度。

學術和政策研究中有不少主張大規模土地流轉的聲音,認為老人農業效率低下,是農民收入低、影響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但是農業問題,并不單純是效率問題,還是社會問題,是農民問題和養老問題。

對于在村老人來說,土地有著多重含義:在經濟上,是自養的基礎;在政治上,是勞動權的物質基礎、參與集體事務的起點、集體成員權的體現;在社會上,是村莊交往、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渠道;在家庭上,是活化家庭關系、實現勞動價值的前提條件;在身體上,是運動健康的方式,也是綠色生活的基礎;在與自己的關系上,是感受大自然、緩解壓力的重要方法。

可以說,“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是實現“低成本高福利”養老效果的最重要制度。未來我國還有數億人生活在農村,第一代農民工中的大多數還要返鄉養老,保持基本土地制度不變是發揮農村作為中國發展壓艙石作用的核心法寶。

其次是村社集體制度。

村兩委制度自創建以來,不同歷史背景下,為農民提供了不同的服務,是實現農村穩定發展的最重要制度之一。在當前中西部絕大多數農村變成留守型村莊的背景下,村莊生活主體已經變為老人,村級組織應該在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上充分發揮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低齡老人的積極作用,為務農老人做好各種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同時將老人組織起來,獲得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解決好老人的閑暇問題。另一方面要更加關注高齡老人、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的養老需求,積極探索村社互助養老模式,為解決老人照料問題探索可行渠道。

最后是守望相助的傳統鄉村文化。

鄉村熟人社會為農村養老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對于很多第一代農民工和“老漂族”來說,老家、老伴和老友是高質量養老的基本條件。一般情況下,因各種身體原因退出農業生產后,在村老人還能繼續維持相當一段時間的自養生活,原因就在于買米買菜、房屋修繕、各種繳費、尋醫問藥、休閑娛樂等需求都由村莊中的親朋熟人提供。維系并進一步強化守望相助的傳統文化氛圍有利于進一步發揮農村養老功能。

總之,雖然不少在村老人收入很低,但并不意味著老年貧困很普遍。依托現有農村土地制度、村社集體制度和守望相助的傳統文化,多數老人能夠較好解決養老問題。

但也不得不說,農村養老問題還是很突出,中西部普通農業型村莊老人多處于底線養老狀態,如何有效提高養老水平、解決老人照料問題還需要好好探索。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