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占科幻讀物銷量的67%,中國需要更多“大劉”

導讀12月10日,也就是上周六,《三體》動畫在視頻網站“嗶哩嗶哩”(B站)上線,24小時內,播放量超過1億。這一事件再次證明,《三體》仍然是中國...

12月10日,也就是上周六,《三體》動畫在視頻網站“嗶哩嗶哩”(B站)上線,24小時內,播放量超過1億。這一事件再次證明,《三體》仍然是中國科幻的頂級IP。

11月26日,在第二屆“讀客科幻文學獎”頒獎典禮現場,發布了《中國科幻10年行業報告》。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科幻讀物銷量的67%為《三體》。

中國科幻產業要運用好《三體》這個IP;同時,中國科幻產業還需要更多的劉慈欣、更多的《三體》。

“你相信平行世界的存在嗎”

3小時現場交卷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

本屆讀客科幻文學獎從7月20日正式啟動,共收稿超過8000篇,總字數超過3000萬,創造科幻征文獎項的收稿紀錄,引得科幻界贊嘆連連,最后有33位選手獲獎。評審采用“科幻+文學”的雙角度機制,評委包括戴錦華、韓松、江曉原、吳巖、嚴鋒、姚海軍等人,涵蓋文學教授、編劇、作家、導演等多個界別,陣容堪稱豪華。參賽選手來自醫生、警察、博士、建筑師、影視編劇、金融從業人員等各行各業,職業身份的多元化,也讓本屆的參賽作品中蘊含的科幻元素廣泛有趣,包括但不限于外星文明、元宇宙、賽博朋克、平行空間、時空旅行、人工智能……

決賽需要選手在3個小時里,圍繞“你相信平行世界的存在嗎”進行創作。要求作者在很短的時間內構想出世界觀,不光把設定寫出來,故事還要吸引人,最后結尾還要能夠讓人意猶未盡,非常考驗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正如復旦大學教授嚴鋒所說:“他們僅僅3小時就能寫出洋洋灑灑幾萬字,選手們真的都挺有才華的。”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

頒獎禮現場邀請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復旦大學教授嚴鋒對談,江曉原首先肯定了《流浪地球》對中國科幻影視的帶動作用,認為科幻產業總體是一個一直往上走的趨勢。而嚴鋒更是認為,中國已經掀起了一個現象級的、全社會的科幻浪潮。

從產業看,無論是如今各地興起的科幻產業園區、科幻概念樓盤,還是網絡上如潮水般猛漲的科幻網文數量,都預示著科幻產業在如今的中國毫無爭議是一個朝陽產業。而從人群來說,科幻在中國實現了幾乎全年齡的覆蓋,中小學生的閱讀和大學生提交畢業論文的選材中,科幻在其中的占比越來越高。還有很多商界精英、企業總裁鐘情于科幻創作,嚴鋒透露甚至有很多企業老板邀請他進行科幻主題演講,甚至幫忙修改科幻作品。

實際上,很多商界精英都從小熱愛著科幻。比如馬斯克就是《銀河帝國》的忠實粉絲,在他把“重型獵鷹”火箭送上天時,就讓火箭搭載了一套《銀河帝國:基地》。正是年少時讀阿西莫夫的作品,為馬斯克的太空夢埋下了種子。同樣,小米董事長雷軍,也是《三體》的忠實粉絲。

面對這種現象,嚴鋒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這是一個科幻的時代,我們許多現實的問題,氣候、環境、元宇宙、AI技術等都與科學技術有關,科幻的概念,科幻是直指未來的”。科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啟發讀者,去探索未知,邁向未來。

《三體》很好

僅有《三體》是不夠的

在本屆讀客科幻文學獎現場,發布了《中國科幻10年產業報告》,從科幻閱讀、科幻影視、科幻創作者等多維度,回顧了中國科幻10年來的發展,并展望了中國科幻的未來。

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科幻產業包括但不限于科幻閱讀、科幻影視、科幻游戲等等,整體發展迅猛,2021年產值超700億元,5年來增長了8倍。

在科幻閱讀領域,零售品種超過3000種,頭部效應更加凸顯,《三體》系列、《銀河帝國》系列、凡爾納系列穩居前三。

如果進一步細分,那么在2022年,科幻小說銷量占據中國通俗讀物市場的15.56%,而其中有近70%的銷量來自《三體》系列。

從不同年齡段讀者閱讀偏好來看,在歷史傳記、社科人文、懸疑推理、科幻文學4個門類中,“50后”—“80后”讀者較偏愛歷史傳記、社科人文,“90后”讀者較偏愛社科人文、懸疑推理,“00后”讀者較為偏愛懸疑推理、科幻文學。

2018年的語文高考試卷中,出現了兩道與科幻有關的題目;此外,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被收入課本,《三體》《銀河帝國》《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游地球》等科幻小說入選了中小學推薦閱讀書目,這些都助推了青少年對科幻的熱情。

此外,在科幻小說讀者中,85%為男性。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三體》之外,近5年來較為暢銷的科幻作品,均為《銀河帝國》《沙丘》《2001太空漫游》等科幻經典。一方面,這說明經典難以超越;另一方面,說明本土原創還需努力。

在科幻影視方面,2019年度票房前10中有3部為科幻片,《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一馬當先。科幻影視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嚴鋒曾經有句著名的評語:“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在此次頒獎禮現場,他進一步評說,認為“單槍匹馬”也不完全是一個好事,光劉慈欣一個人來推肯定不行,需要競爭,關鍵是科幻時代的到來。

他說:“我相信中國科幻的未來,關鍵是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我們的心態越開放越積極,技術和人文傳統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結合,這就是一個很大的科幻發展動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關注科幻,也有更多的人來寫科幻,希望未來我們能夠看到新一代的大劉。”

采訪幾十個科學家

《三體》電視劇導演首次曝光拍攝細節

在頒獎禮現場,《三體》電視劇導演楊磊通過視頻亮相,首次曝光《三體》電視劇拍攝細節。

楊磊說:“我們拍攝《三體》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將近4年。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是采訪了幾十個科學家,包括《三體》小說中涉及到的納米、射電天文,還有對撞。我本身是個理科生,就抱著從頭學習的態度,就像又重新上了一次學,每天都在記筆記。《三體》是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故事,完全打破了以往我們講故事的方式,運用了非常多類型,讓我覺得在拍《三體》的時候拍了很多戲,比如探案、比如世界大戰,甚至還有游戲。游戲也非常有意思,我們還原、掃描,然后演員帶著采集設備,再進行表演。它是非常雜糅的各種各樣的元素,堆在一起碰撞出來的。”

他坦承,《三體》影視化改編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代入感”,就是怎么才能讓人相信。“我們曾經看過的大量的科幻作品,都是由西方拍攝完成的。所以我們看的時候有一種看別人家故事的感覺。它有一種語言上、文化上的距離感。而拍中國科幻就像自己家故事一樣,人物說的都是中國話,都是我們熟悉的形象、熟悉的狀態。當你看自己家的故事的時候,稍微有一個細節不太對,立刻就不相信了。所以除了故事本身,我們要大量地尋找細節。我當時跟劇組開會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希望我們是抱著拍現實主義影片的態度,去拍這部《三體》,甚至我們應該忘記科幻這件事,把它當成一件真事去對待。”

楊磊表示,拍攝中國科幻影視,就是在找中國人自己的科幻,期待科幻文學大賽中涌現出“有深度的、帶有中國屬性的、中國自己的科幻”。

(長江日報記者李煦)

【編輯:王戎飛】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