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論說文集》中的58篇文章,話題非常廣泛,然其主旨都是與人生有關,都可歸于人與世界及人群的關系、人與自己的關系、人與上帝的關系這三大題目之下。這些文章,無不充滿著閱世經驗和智慧之光。
讓我們先從書中選擇出幾段,領略一下培根文章境界的風光:
培根作為一位哲學家,始終堅持真理的神圣性,無論在科學的研究或人生的交往上他都這樣主張。他說,真理是它自身的判斷者,它給我們的教訓是:“研究真理(就是向它求愛求婚)、認識真理(就是與之同處)和相信真理(就是享受它),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一個人底心若能以仁愛為動機,以天意為歸宿,并且以真理為地軸而動轉,那這個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他推崇學問,但同時指出:“學問鍛煉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經驗的鍛煉;蓋人的天賦又如野生的花草,他們需要學問的修剪;而學問的本身,若不受經驗的限制,則其所指示的未免過于籠統。”他還說:“多詐的人渺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關于讀書,他的一段名言更是人人耳熟能詳:“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論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總之,“學問變化氣質”。
論到“幸運”,他說:“一個人的幸運的造成主要還是在他自己手里。所以詩人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幸運建筑師。”“一個人如果銳意并留神地觀察,他一定會看見‘幸運’的”。
雖然培根在道德人格上常為人指謫,但在他的內心深處、至少在理論方面是一個對于道德有極深的崇敬的人。他說:“愛人的習慣我們叫‘善’,其天然的傾向則叫做‘性善’。這在一切德性及精神的品格中是最偉大的;……如果沒有這種德行,人就成為一種忙碌的、為害的、卑賤不堪的東西,比一種蟲豸好不了許多。”“過度的求權力的欲望使天神墮落,過度的求知識的欲望使人墮落。但是在‘仁愛’之中卻是沒有過度的情形的。無論是神或人,也都不會因它而受危險的。”
這些充滿睿智、思想精密、語句簡潔的論述,讀者無不為之感慨和激動。
關于培根《論說文集》的價值,黑格爾評論說:
“有很多有教養的人,對人們所關注的種種對象,如國事、人情、心靈、外界自然等等,曾根據經驗,根據一種有教養的閱歷,發表言論,進行過思考。培根也就是這樣一個有教養的閱世甚深的人。他見過大世面,處理過國務,親手對付過現實問題,觀察過各種人物、各種環境、各種關系,曾經影響過那些有教養的、深思的、甚至研究哲學的人。”“在我們看來,這是培根的特色。他對人的研究要比對物的研究多得多。”“他的著作雖然充滿著最美妙、最聰明的言論,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話常常被人拿來當作格言。”
培根的文章是一種哲理式的隨筆,其詞藻富麗,思想繁復,趣味雋永,機鋒警銳,常為人所稱道。人們常拿培根與蒙田比較。培根的書比蒙田的晚出17年,大概培根讀過蒙田的隨筆集,且受其影響。一般都把培根作為聯系蒙田與英國隨筆的中間環節。
不過,與蒙田相比,培根自有獨特之處。《論說文集》的中文譯者水天同先生將二者比較,說,蒙氏的書對于社會問題的感想較為豐富,對人生觀察批評的范圍也較為廣大,但是我們在他的文章里找不到培根所表現的那種確鑿不惑的了解,精密思想的“筋骨”,對學問全體的廣泛認識,在比擬事物道理方面的幾乎非人間的敏銳,以及對當時各種學問的淵博。在另一方面,培根也缺乏蒙田的輕巧的手法與刻畫如生的筆調,用了這種筆調蒙氏能把老生常談的道理說得好像是新鮮非凡。同時蒙田卻沒有培根的直達事物之靈魂的那種卓識和極高的推理天才。所以如果說蒙田是較優的文章作家,則培根所表現的是較深刻的道德和智慧。
(作者:武斌 著名文史學者,北京外國語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特聘教授,原沈陽故宮博物院院長)
【編輯:王戎飛】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