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書店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少見了。原因非常簡單,開一家書店真的很難賺到錢。
雖然開書店難賺到錢,但是有太多知名的企業家都在忙著出書,還有一些粉絲量較多的知識博主也會在合適的時間出書。
這些書都是怎么賣掉的呢?
我目前沒有確切的數據來顯示線上線下圖書銷量的對比情況,但是我個人預測線上圖書業務應該已經成為主流。
以我個人為例,我在最近10多年來,一共買了3000多本書,超過90%的書都是在線上購買的,免去了自己去書店的麻煩。最重要的是,自己想要的書,線上基本上都有。但是到線下書店卻大概率只會賣那些暢銷書。
不是說暢銷書不好,而是有些銷量相對低一點的書,可能才是遺落在人間的智慧精華。
我們再回到出書這個問題上,我們會發現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和美國黑石集團的創始人蘇世民都在出書,這些人早已經財務自由,為什么還要出書呢?
很明顯,他們出書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賺錢。因為以他們現有的財富,就算一年什么也不干,存在銀行的錢的利息可能比版稅高得多。他們干嘛這么麻煩去出書呢?這些人出書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讓品牌影響深入到每個人的血液里;二是給自己的員工看,讓他們知道公司是怎么過來的;三是分享一些自己想要表達的,讓后人知道他們是一個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思想。
我忘了是哪一個企業家說過,不過一個人有多少錢,從長遠來看,都不重要。因為你死之后,很快就會被人忘記。就算你是首富也不行,只不過在當時有點影響,100年后,誰還記得你呢?只有那些文人或者思想家被歷史記住了。因為他們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資料。
其實,有不少企業家還是希望能在歷史上留下一點東西的。畢竟在實現財富自由之后,再多1000萬和少1000萬,對他們的生活沒有任何影響。如果能讓自己流芳百世,確實挺不錯的。
除了企業家之外,一些知識型商人或者知識博主出書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賺版稅,不過也可能有其他目的,比如說:傳播品牌、增加影響力、以及自我滿足等。
知識型商人的代表有樊登、吳曉波、羅振宇等人,他們成功把出書變成了一門賺錢的生意。我們以樊登為例,暢銷書《可復制的領導力》全網銷量可能超過了100萬冊,就算每本書的平均版稅只有3塊錢,僅憑著一本書就能賺300萬以上的版稅。樊登現在每年可能會出3本書,基本上都能實現不錯的銷量,因此,樊登一年僅靠版稅收入就有可能達到1000萬元。
某些影響力比較大的知識博主出書也能很快突破10萬冊,因此,有些網紅每年哪怕只出版一本書,也能賺上百萬元的版稅。
第三種出書的人就是我這一種的人,每年都在大量輸入,又需要輸出的人。我當然也希望我的書可以成為現象級暢銷書,可是因為我自己的書大多是偏向于創業的內容,閱讀受眾狹窄了很多,并不敢奢望成為暢銷書。
我真實的想法就是用最核心的內容來觸達最希望學習的人,哪怕只有一個人買我的書,我也想要讓他有物超所值的感受。
最近一段時間,我的新書《顛覆與重構》即將上市,難免會在文章中介紹一兩句。可是我還是在評論區看到了讓我感到有點難受的評論,有網友表示,你寫了這么多的內容,還不是為了賣書嗎?
其實這些網友可能真的是誤會我了,我寫內容的第一目標是為了輸出價值,不想浪費大家的時間。如果只是純粹地賣書,何必寫這么長的內容呢?
寫內容的第二目標才是盡可能地賣一些書給合適的人。我會告訴大家書中的主要內容,它的適用對象也是企業家或者是商會會長、讀書會會長等人。如果我們只想勤勤懇懇上班,我并不會建議你會購買的。因為《顛覆與重構》是一本專門教創業者零基礎設計商業模式的書籍,打工人大概率用不上。
我寫書的目的也很簡單,首先,希望能夠影響一批創業者,希望他們成功的時候能夠記得他從我的書里學到了一些東西。當然如果能因此與一批創業者結緣成為朋友是最好的,有需要的時候可以互相幫助;其次,才是順便賺一點版稅。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么有些人喜歡出書了吧?每個人的目的可能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資本思維與創新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臺!
在新商業的世界里,沒有被淘汰的行業,只有被淘汰的產品和過時的商業模式,未來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上。
一家公司或一個老板,如果創新能力短缺注定會提前敗下陣來,請記住沒有創新力,哪有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