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定語為何改變?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當務之急”

導讀 2022年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二季度工業生產止住下滑勢頭,實現由降轉升。圖為山西晉中的工人在生產汽車車間忙碌。 (人民...

2022年7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二季度工業生產止住下滑勢頭,實現由降轉升。圖為山西晉中的工人在生產汽車車間忙碌。 (人民視覺/圖)

“前一段時間我們聚焦小康,解決了絕對貧困。現在聚焦在‘兩步走’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民族復興。”

2022年10月17日,總書記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據《人民日報》報道,在闡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時,他再次提到“中國式現代化”。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強調“現在我們的目標越來越清晰了”。

過去幾年,“中國式現代化”的表述常見于各類重要報道。但“中國式現代化”是怎樣的“現代化”?

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看來,中國式現代化既具備“現代化”的普遍性,也有“中國式”的特殊性。

2021年7月,《學習時報》刊載了中央黨校副校長龔維斌的一篇講話稿,他對中國現代化道路進行了梳理。

在龔維斌看來,鴉片戰爭結束之后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現代化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二是辛亥革命至新中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黨中央對20世紀末中國現代化目標進行新的定位,用“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第一個階段的目標。

2017年,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未來五年無疑是關鍵時期。二十大報告提出,未來五年,中國將從構建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科教興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國等12個方面,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不難看出,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如何看待二者的關系?又該如何準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

2022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記者對話張占斌。

表述的動作感很強

南方周末:在你的理解里,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

張占斌:中國式現代化有兩層概念,一個是“中國式”,一個是“現代化”。其中,“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的普遍性規律。比如,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歐洲人,都得吃飯、喝水,這就是普遍性。

所以說,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性是什么?就是得尊重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我們也得搞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法治化等內容。這些發達國家已經走過了,對我們來說,也是有可借鑒的經驗。

現代化從來沒有統一的模式,更沒有固定的標準。中國式現代化更強調我們自己的國情特色,有我們自己的特點。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就要求在推進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緊緊把握基本國情,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戰略規劃,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些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特殊性的地方。這種“特殊”,和中國的歷史、國情、文化等,都有關系。

把現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

南方周末:二十大報告中,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容出現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章節,這意味著什么?

張占斌:這實際上意味著我們對這件事情給予了更高的關注,把它放到了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也提醒我們全黨要對“中國式現代化”這個問題更加關注,要有更高水平的認識。

“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首先把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揭示出來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這個提法非常重要,這些話一說就懂,但是要不這么說,有的人還不一定有這么直觀的感受。所以用非常簡約的文字把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揭示出來了。而且也揭示出我們要靠什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要靠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既是目標,也是過程和方向。這種表述的動作感很強。

南方周末:“中國式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表述有什么區別?

張占斌:從核心內容上來講,它們基本上是一個意思的兩種表達方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是過去我們一直常說的概念,“中國式現代化”的表述更簡約、更有針對性,這兩種表述一直交替出現在黨的各類報告中。

實際上,在過去的表述中,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都是常見的表述。但是如果要嚴格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要比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概念涵蓋的范圍更大,因為中國式現代化包括了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

過去有些文件也講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次統一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上,相當于用“中國式現代化”把我們要做的有關現代化的事情都包括進來了。

當務之急

南方周末: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包括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你看來,“高質量發展”為何在本質要求的9點內容中排序靠前?

張占斌:“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以貫之堅持的重大原則,緊接著就是“高質量發展”,這就說明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當務之急,很重要。報告也提到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也就等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這就把發展的問題提出來了,進一步強調了發展的重要性。經濟的發展是其它發展的基礎,我們只有在搞好經濟的同時,把別的也搞好,社會才能進步。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高質量發展”就非常重要。

知道什么是首要任務后,再往下說“高質量發展”怎么發展。那你就得說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都得高質量。既然都要高質量發展,那現在達沒達到高質量?沒有。既然沒達到高質量,就要好好貫徹新發展理念,就得好好搞市場經濟,推進高水平開放,來構建新發展格局。

再往下說,就得把擴大內需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要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要實現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等,還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另外要把發展經濟的重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等等,這些都很重要。

南方周末:“高質量發展”最初是用來形容經濟的,但是后來它涵蓋的內容也有所轉變?

張占斌:2017年,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表明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2020年10月,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三年間,“高質量發展”的定語,從“我國經濟”變成了“我國”,也就是說,高質量發展已經拓展到方方面面了,各行各業都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比如,這幾年,生態環境也提出要高質量發展,為了綠水青山做了許多工作,包括實行河長制、湖長制、設立國家公園,建立各種生態制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十九屆六中全會也提到,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此外,還有黨的建設、社會治理等等,也都在追求高質量發展。

南方周末: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張占斌: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社會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和以往有所不同。另一個是,現在對發展的認識也提高了。比如說,在吃飯都沒有解決的時代,你怎么強調高質量發展?都是一步步走過來的。現在認為,發展不止是經濟發展,還有黨的建設、社會治理、生態等都需要發展,這就是認識提高的表現。

同時,隨著國家的進步,有些問題也逐漸變成社會的主要問題了。比如,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已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在這個情況下,就到了要比較多地注重共同富裕的問題了。所以說,隨著社會進步,時代主題在不斷發生變化,社會主要矛盾也在發生變化,我們現在對發展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了,要求我們現在就要高質量發展。

現在說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包括經濟。但經濟是基礎,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你就很難建設強國;沒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其他方面說多了可能也做不到。

我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這些年一直在講經濟是基礎,一定要把經濟做好,這是沒問題的。但有些地方個別干部有的時候事多了,或多或少的對抓經濟發展就不像以前那么下功夫了,這個是應該加以糾正的。

謹防糧食“卡脖子”

南方周末:在二十大報告中,高質量發展這塊還強調了糧食安全問題,這也是近年來的熱點話題。你怎么理解報告對糧食安全的表述?

張占斌:十九大報告已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二十大報告中,相關表述變成了“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生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實際上,這些都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手段。比如,報告提出,要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就是說十八億畝耕地就是糧食安全的底線了。要沒有十八億畝的耕地面積,可能就守不住糧食安全了。這是個硬杠杠。

南方周末:考慮到當今復雜的世界局勢,糧食安全有什么更重要的意義嗎?

張占斌:國際形勢的變化,加深了我們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視和認識。實際上中國人對糧食安全是有認識的,但因為這些年糧食一直豐收,國家也比較穩定,所以有時候大家可能覺得糧食安全不是問題了。現在領導人不斷強調糧食安全的問題,就是怕大家淡化了,因為我們是有痛苦的挨餓經歷的。

現在大家都想去掙錢,覺得種地不掙錢,都想把地變成別墅、工廠,大家都這么想的話,不就沒地了嗎?地都沒了,將來怎么保證糧食安全?要到市場上買吧,在復雜的世界局勢下,萬一到時候國際上不賣給你,或者沒有那么多糧食賣給你,或者價格很高,那怎么辦?所以說,要謹防糧食安全成為“卡脖子”問題。

還有一點,將來都沒人會種地了也不行,所以還得培養新型農民,發展現代化農業。

南方周末:所以報告在后面也講了,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生產區利益補償機制”。

張占斌:對,這就是要讓農民有種糧的積極性,讓他們通過種糧食也能掙到錢。農民對種糧食可能更熟悉一些。如果他熟悉這個行業,他又能在這個行業掙到錢,甚至掙到的錢比在別的行業還多一點,那他肯定更愿意種地。

不過糧食安全是個大概念,不是簡單的純糧食概念,和茶葉、蔬菜、水果、奶、肉、魚、蛋等都有關系,這些領域也都要比例適度地、合理地發展。。

南方周末記者 李桂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