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陸軍第73集團軍某特戰旅的女特種兵,廖華清擁有特種兵“硬核”的軍事素質,也擁有許多男兵夢寐以求的榮譽勛章。 (向陽供圖/圖)
十年前,22歲的廖華清一臉稚嫩,走進特種部隊。十年后,32歲的她一身榮譽,當選為黨的二十大代表,走進人民大會堂。
提起廖華清,戰友們給她貼了不少“標簽”:兵王、女超人、外剛內柔……
經歷了無數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磨礪,但廖華清覺得,這一切都是因為“熱愛”。
截至南方周末記者發稿前,廖華清正在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北京聆聽了英雄團長祁發寶戍邊18年12次遇險的生動故事后,心潮澎湃。
她說,回去之后,我一定要把這種頑強的軍人精神,傳達給戰友們。
“拼命三娘”
藍天、白云、傘花……在贛中腹地某傘降訓練場,隨著放傘員一個個“跳”字口令,二十多名女兵依次離機,從800米高空一躍而下。調整坐帶、操作操縱棒、剎棒……短短兩三分鐘后,女兵們嫻熟有序地著陸在預定點。
走在最前面的女隊長廖華清,皮膚黝黑、齊眉短發,臉上涂抹著偽裝油彩。這是她的日常生活。
作為陸軍第73集團軍某特戰旅的女特種兵,她擁有特種兵“硬核”的軍事素質,也擁有許多男兵夢寐以求的榮譽勛章。
廖華清理想中的自己,是像武打片里的俠女一樣,劃出與眾不同的人生軌跡。
2018年11月,該旅組織“海鯊突擊隊”集訓,廖華清率11名女兵與來自全旅的兩百多名男兵一起參訓。集訓隊按男兵、女兵各自標準累計總分,但不分男女排名,末位淘汰。
“全國巾幗建功標兵”、陸軍“首屆強軍精武標兵”,帶隊參加陸軍“特戰奇兵”比武,獲隊組第一名,這些榮譽都屬于二等功臣廖華清。 (劉堅供圖/圖)
為了能進前幾名,廖華清訓練異常刻苦。每次體能訓練,她都負重加碼,以至于5公里越野跑甩部分男兵三四百米,訓練間隙,她還找來戰友,攝像輔助分析不足。
最終,在全部11個課目、總分1000分的考核中,廖華清考得940多分,綜合排名第四。這次成績,令許多男兵對特戰女兵的定位有了新的認識。
“事實上,很多人會對女兵的實力持有懷疑態度。”廖華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己的性格比較好強,在一次次的比賽中,足以證明女兵確實不比男兵差。
不過,女兵相較于男兵,臂力小、腕力弱,手槍射擊課目往往是軟肋。為了提升手槍射擊的成績,廖華清堅持每天馬步據槍、槍頭掛灌滿水的水壺,提高據槍瞄準穩定性;手槍據槍定型,每次15分鐘。她被人稱為“拼命三娘”。
2019年5月,陸軍組織“特戰奇兵-2019”比武競賽消息傳來。廖華清選擇報名參賽。
一些戰友表示不理解,年齡近三十歲,又拿了二等功,為啥還這么拼?
這是廖華清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些在別人看起來很艱難的訓練和比賽,相反是自己的最愛。“會讓人熱血沸騰,很有激情。”廖華清說。
比武很快如期而至。
一路上,廖華清帶隊尋路、找點、趕路。突然,一條小河攔住了去路,左邊有大魚塘,右邊有大河,對岸還有1.5米高的柵欄。為節省時間,廖華清選擇涉水過河、協作越欄。
這次經歷,廖華清印象深刻。烈日當頭,比武時間長,隊友都筋疲力盡。在離終點約300米時,對于面前出現的泥塘,廖華清一把拽過隊員趙潔的背囊,大聲吼道:“大家加油,穿過去就是終點!”
一百零幾斤體重的她,負重七十多斤,連滾帶爬地奔出泥潭。沖過終點時,隊友們哭了,廖華清笑了。最終,她們奪得團隊第三名,廖華清斬獲個人成績第二名。
“我經常想起自己當新兵的時候,那時就希望班長能在訓練上嚴格要求自己,這樣才能學到真東西。”廖華清說,只有進步,才能離自己想要的模樣越來越近。
“沒哭過”
特種兵情結,實際上在廖華清小時候就已經產生。
“讀一年級時,看了戰爭時期的軍旅題材片,被女特種兵深深吸引。”廖華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時她指著電視上的女兵,跟站在旁邊的表哥說了句,“長大我要成為她。”
2012年,彼時讀大三的體育生廖華清剛好正在實習期,她和高中同學一起報名征兵。“因為我們那里又窮又落后,覺得當兵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廖華清壓根沒想到自己能順利入伍。
新兵連期間,廖華清為了能夠在眾多新兵中脫穎而出,她比周圍任何一個人都“卷”:連隊里她總是第一個起床、最后一個睡覺,擠出來的時間全部用在訓練上。最終,經過層層海選,成為女子特戰隊的首批隊員。
這種要強的性格,或許跟廖華清的原生家庭有關。
她出生在廣東韶關,被云巖鎮祖嶺村一戶廖姓人家收為養女,取名廖華清。但養父母苦于維持生計,常年在外打工,廖華清與奶奶相依為命。
“我從小就跟奶奶在一塊。”廖華清說,為了省一點車費,養父有時候多年才回一次家。小時候,村里的孩子常說她是“撿來的”,這讓她的內心一度感到自卑,同時也缺乏溫暖,缺乏安全感,形成“什么事都自己來”的要強性格。
這種性格也延續到廖華清入伍之后。
“我希望自己心理能變得更強大,能有更多的底氣,去從容面對軍旅生活。”廖華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比起從小到大要干農活,部隊的訓練是“小菜一碟”。讓她花了比較多時間去適應的事情,是帶兵方式,以及戰友間的相處模式。
由于在成長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獨來獨往。在部隊里,廖華清一開始并不擅長“合群”,以至于有些戰友認為她很孤僻。在日夜相處中,廖華清試圖打開心扉,讓大家更多地了解真實的自己。
“沒哭過。”這是與廖華清共事8年的首批女子特戰分隊隊員鄒小靜的印象。她說,800米高空跳傘、“應用攀登”課目,許多戰友嚇得直冒冷汗,廖華清都是第一個上。連續兩年參加陸軍特戰奇兵比武,廖華清都擔任領隊。極端惡劣的比賽環境、超越人體極限的作業強度,讓隊員們邊賽邊哭,唯獨廖華清沒哭過。
但沒哭過的廖華清,自從寶寶出生以后,內心卻變得更加柔軟。
廖華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孩子不好好吃飯或者喝奶的時候,她經常會回憶起以前自己在隊里帶兵的場景。
“如果我當時再對她們花多點耐心,嘗試站在她們的角度的話,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廖華清說。
“當選黨代表不是終點”
前不久,廖華清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四有”優秀個人標兵。喜事接二連三。最近,廖華清又多了一個新身份,經過層層選舉和推薦,當選為黨的二十大代表。
這來之不易。在特種兵里,不管是軍事業績考核,還是軍事演習,女兵必須和男兵一樣,端槍射擊、擒拿格斗,甚至是飛檐走壁,對“敵人”實施偷襲。
但前段時間的廖華清,心里也“慌”過。
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今年結束產假返回部隊后,由于近一年的時間沒有高強度的訓練,在參加400米障礙訓練過程中,通過云梯障礙時,她兩只手掌上的皮被硬生生的扯開了一大塊。“那時候是第一次發生這種情況,以前訓練了那么多年,只是長成厚厚的繭。”加上跑了幾趟400米后,廖華清突然間感覺要暈倒,天旋地轉,“天像是要黑下來了”。
那次打擊,給廖華清敲了很大的警鐘。她深知自己身份的變化,身上還肩負著那么多榮譽,內心十分慌亂。好在長期訓練有素,廖華清又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訓練計劃,僅用了一個多月,體能就重新恢復起來。
在從小就懷揣從軍夢想的廖華清眼中,或許她的人生價值早已定格在了軍營。
“穿上軍裝就等于穿上了夢想,能實現夢想,這么多年來已經很知足了。”廖華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自己熱愛的事,每天的訓練就像踩在云朵上一樣,很有激情,很快樂。
雖然廖華清精通23項特戰技能,但仍不斷加強和戰友的戰術訓練。 (吳昊宇供圖/圖)
入伍十年來,廖華清有一張好看的成績單:3公里越野跑11分20秒、三點固定攀登11秒、30米折返跑17.4秒。除此之外,廖華清還精通傘機降、駕駛、爆破、獵殺、操舟、救護等23項特戰技能。
廖華清說,如果每次訓練沒有達到要求,就會感覺像沒吃飽飯一樣。“所以我一定會竭盡全力。”
入伍以來,廖華清獲得的榮譽和獎章放滿了榮譽室,能夠獲得如此多榮譽的個人,不僅是在女子特戰分隊,即便是在全旅范圍內,也是屈指可數。
“今年剛好是我入伍的第十年,碰上了好時代和好機遇。”廖華清說,因此才有機會利用自己比較擅長的事情,獲得些許榮譽,但“當選黨代表不是終點”。
南方周末記者 王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