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金院ESG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劉嘉龍:金融科技助力企業降低碳核算成本

導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德尚玉 實習生 崔凈萌 北京報道碳排放統計核算是我國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為科學提高減碳效率、制定評估考核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德尚玉 實習生 崔凈萌 北京報道

碳排放統計核算是我國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為科學提高減碳效率、制定評估考核企業綠色活動進展等提供必要的數據來源。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要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今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系統部署我國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設的重點任務。

“?融科技可為全流程碳核算、碳溯源、碳賬戶、碳交易、碳資產管理提供集成式解決?案。”近日,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ESG投資研究中?主任劉嘉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

“金融科技,顧名思義就是金融加科技,科技公司用科技力量給傳統金融機構包括授信、風控、監管報送在內的整個業務流程賦能。”劉嘉龍介紹,區分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的不同,要重視科技對金融的力量,這將對金融機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進創新發揮重要作用。

鑒于此,保爾森基金會綠色金融中心與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近日共同發布《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案例與展望(2022)》報告,對?融科技賦能中國綠??融發展過程中的市場趨勢、典型案例、技術應?、 前沿產品與場景等??的最新趨勢與實踐開展研究與分析。

全流程碳核算集成式解決?案

“‘雙碳’目標下,僅靠政策、資金支持綠色金融發展仍然顯得發力不足,需加強科技對金融的支持作用,目前金融科技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已有較多實踐,并且向更多領域擴展。”劉嘉龍表示。

《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出臺以來,許多城市和企業表示支持碳核算體系,并將積極踐行碳核算蘊含的理念。劉嘉龍對納入《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案例與展望(2022)》報告里的典型案例之一——湖州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實踐進行了分享:湖州市嘗試碳核算體系,開創了企業碳核算數字化、智能化的碳賬戶建設新模式。

“湖州運用碳核算機制的大多是中小企業,而不同企業根據需要不同的碳核算方法學,運用金融科技可以給企業節省成本。另外,金融科技一定要通過市場化的方法檢驗,它的成效和成果應該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認可。”劉嘉龍表示。

據劉嘉龍介紹,出于各行業標準、區域、技術工藝的源頭性差異問題,碳核算無法做到統一化。且由于處在不同的技術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工藝手段,碳核算得出的數據也不一樣。其數據可以證實企業的綠色活動是否有效,行業影響力如何,后續碳配額是否存在風險,并將企業的碳排放量納入風控流程,進而影響企業的信用和信貸資金配額,實現閉環。

目前,我國碳核算的數據收集和統計還處于初期階段,各部委仍在出臺相應的減排措施。劉嘉龍認為,要做到標準先行,金融科技和傳統IT技術最大的差別在于,金融科技能夠做好底層數據,以待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用新算法證實企業活動的可靠性。

金融科技可跟蹤企業綠色轉型活動

“雙碳”目標下,轉型金融將幫助高碳企業和棕色活動破除高污染帶來的負面社會效益及影響,運用資金和綠色技術減污降碳,補充綠色金融覆蓋面以外的經濟活動。

今年7月,第三次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召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人民銀行將繼續牽頭做好制定轉型金融政策框架等工作,與各方共同推進落實《G20可持續金融路線圖》。

“轉型金融有轉型失敗的可能,金融科技能夠為轉型中的企業提供證明,跟蹤企業綠色轉型活動,披露信息,跟蹤企業活動中存在的失敗風險,對外解釋不成功的原因。” 劉嘉龍介紹,轉型金融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涉及多個行業,需要有國家、部委和行業協會去認定。

在談到企業自行填報數據時,劉嘉龍提到如何最大程度規避道德風險的出現:一方面是使企業違法違規的成本高于收益;另一方面是企業自行填報,再用政務數據去證實,同時發揮第三方的監督作用。

與此同時,劉嘉龍介紹,國內外存在相同的問題,即轉型金融的經驗無法復制,因為它和行業本身的特性有直接聯系,僅流程和方法學有可推廣性。企業和政府各方要認識到轉型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需以此來創新,并聯合金融機構鼓勵支持。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