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朱萍 實習生林昀肖 李佳英 日前,mRNA疫苗巨頭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聯合創始人吳沙忻 (U?ur ?ahin) 夫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BioNTech在mRNA癌癥疫苗領域已經取得突破,這讓他們對未來幾年的癌癥疫苗充滿樂觀,預計mRNA癌癥疫苗會在2030年之前上市使用。
在BioNTech的mRNA療法研發管線中,除了已經獲批的新冠mRNA疫苗,還有多達14款mRNA癌癥疫苗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其中4款處于2期臨床階段。
在BioNTech的在研癌癥疫苗中,CAR-T+CARVac聯合治療Claudin6(CLDN6)陽性實體瘤(睪丸癌、卵巢癌等)的1/2期臨床初步數據于今年4月和9月分別在美國和歐洲公布,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初步治療效果。這也是通過mRNA疫苗來改善CAR-T細胞的擴增和持久性的首次人體試驗。而在此前,BioNTech的另一款mRNA癌癥疫苗BNT111,分別于2021年9月和11月獲美國FDA授予孤兒藥認定和快速通道資格,目前正在2期臨床試驗階段。
據了解,目前mRNA疫苗受到廣泛關注,被列入2021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選出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首,國內《“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提出建設mRNA疫苗。在不久前,斯微生物聯合創始人兼CTO沈海法博士在“2022疫苗創新高峰論壇”上指出,相比傳統藥物,腫瘤疫苗的優勢在于可以激發產生腫瘤新生抗原反應性T細胞,這些T細胞在進入到腫瘤組織里并富集后,可以有效地殺傷腫瘤細胞。另一方面,腫瘤疫苗如果和PD-1/L1等抗體藥物聯用,也許能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
萬眾矚目之下,正在攻克腫瘤疫苗的企業眾多。除了BioNTech,莫德納(Moderna)于2022年10月12日宣布與默沙東聯合開發mRNA癌癥疫苗并推動商業化,德國的CureVac、法國的賽諾菲、英國的GSK以及中國的斯微生物、艾博生物等在腫瘤疫苗研發領域也均有布局。
面對不斷入局的企業,10月9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了《腫瘤治療性疫苗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以進一步規范和指導腫瘤治療性疫苗藥物的臨床開發。
mRNA疫苗研發成焦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2020年全球新發癌癥病例1929 萬例、全球癌癥死亡病例996萬例。腫瘤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目前治療藥物——無論是大分子或小分子——治療效果均不甚理想。
沈海法曾指出,這些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與藥物到達腫瘤組織時遇到的物理和生物屏障有關。2015年《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即對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做了相關闡釋:包括血液流變學/血管流量限制、壓力梯度、細胞內化、內體和溶酶體逃逸等皆會影響藥物最終的治療效果。
此情況下,研發個性化腫瘤疫苗逐漸被提上日程,而mRNA疫苗就是當下最熱門的腫瘤疫苗之一,其原理是癌細胞存在突變,疫苗可誘導機體產生免疫應答,進而針對性地攻擊腫瘤細胞。不過在了解mRNA癌癥疫苗之前,大眾多在抗擊新冠疫情中才得以熟知“mRNA疫苗”。而新冠疫苗則是mRNA疫苗技術的首個成功應用。
mRNA疫苗市場廣闊,西南證券認為mRNA疫苗平均研發周期為0.8-1.5年,整體的商業化進程較傳統路徑快10倍,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可達326億美元,其中預防性疫苗占比超50%。
mRNA即信使RNA,是由DNA一條鏈作為模板轉錄而來,攜帶遺傳信息,能指導蛋白質合成。通俗來講,mRNA復制了細胞核中雙鏈DNA一條鏈的遺傳信息,隨即離開細胞核在細胞質中生成蛋白質。在細胞質中,核糖體沿著mRNA移動,讀取其堿基序列,并翻譯成其相應的氨基酸,最終形成蛋白質。
mRNA疫苗是將編碼疾病特異性抗原的mRNA引入體內,利用宿主細胞的蛋白質合成機制產生抗原,從而觸發免疫應答。與其他蛋白疫苗相比,mRNA疫苗具有無感染風險、研發周期短、免疫原性強以及易于批量生產等關鍵優勢。
實際上,mRNA研究始于1960年代,由于在體外不穩定,缺乏良好的遞送系統,故研究進展較慢,直至新冠疫情期間,mRNA新冠疫苗的成功研發讓其成為世界的焦點。通過新冠疫苗,業界對人體免疫系統對mRNA的響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mRNA疫苗的良好前景也吸引諸多藥企入局,希望將mRNA疫苗的適應癥范圍擴展到其他感染性疾病以及腫瘤等領域。
近年來,mRNA疫苗成為全球疫苗研發熱點,并一度被認為是最有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2021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mRNA疫苗列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名單之首。國家藥監局和衛健委等九部門聯合發布的《“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也指出:要緊跟疫苗技術發展趨勢,支持建設mRNA疫苗,提高疫苗應急研發生產能力,加強疫苗供應鏈保障水平。
能否攻克癌癥難題?
在新冠疫情暴發前,其實BioNTech一直在研究mRNA癌癥疫苗,但面對全球疫情緊急情況,該公司轉而生產新冠疫苗。該公司現在有數款癌癥疫苗正在臨床試驗中,其中4款處于2期臨床階段。
2022年4月10日,BioNTech在美國癌癥研究協會(AACR)2022年會上公布了其CAR-T+CARVac聯合治療Claudin6(CLDN6)陽性實體瘤(睪丸癌、卵巢癌等)的1/2期臨床初步數據,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初步治療效果,在16名實體瘤患者中,客觀緩解率43%,疾病控制率86%。在2022年9月的歐洲腫瘤醫學學會(ESCO)大會上,企業公布數據顯示,該療法在可評估的21名患者中,客觀緩解率為33%,疾病控制率為67%,疾病控制率有所下降。
而BioNTech的另一款mRNA癌癥疫苗BNT111,2021年11月獲美國FDA授予快速通道資格。BNT111是一種用于治療晚期黑色素瘤的研究性癌癥免疫療法,是BioNTech的FixVac平臺的四個候選產品之一,該平臺利用mRNA編碼了4個腫瘤相關抗原(TAA),從而觸發針對癌癥的強大而精確的免疫反應,進行癌癥治療。這4個抗原分別是NY-ESO-1、MAGE-A3、酪氨酸酶和TPTE,超過90%的黑色素瘤患者中會表達此4個TAA之一。
在此前,BNT111于2021年9月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認定。BNT111疫苗目前正在進行2期臨床試驗,用于治療PD-1抑制劑難治性/復發性不可切除的III期或IV期黑色素瘤。
據BioNTech創始人在上述采訪中表示,BioNTech已掌握如何在大流行期間更快地制造mRNA疫苗,并且更好地了解人們的免疫系統如何對mRNA做出反應。新冠疫苗的大力開發和快速推出也幫助藥品監管機構制定了mRNA疫苗的審批工作流程。“這肯定也會加速我們的癌癥疫苗研發。”
正在攻克腫瘤疫苗研發難關的不止一家。默沙東和莫德納已就癌癥疫苗研發達成合作。2022年10月12日,莫德納與默沙東聯合宣布,默沙東根據現有的合作和許可協議的條款,行使了聯合開發和商業化個性化癌癥疫苗(PCV)mRNA-4157/V940的選擇權。這一合作達成的基礎是莫德納的mRNA技術。目前莫德納的mRNA-4157/V940正在與默沙東的抗PD-1療法KEYTRUDA聯合進行評估,作為莫德納正在進行的Ⅱ期臨床試驗中高危黑色素瘤患者的輔助治療。
作為著名的mRNA疫苗制造商,莫德納的療法理念為使用mRNA讓患者體內的細胞成為藥物療法的“體內工廠”。據莫德納官網信息,除了mRNA-4157/V940,莫納德還擁有KRAS疫苗(mRNA-5671)、檢查點疫苗(mRNA-4359)以及癌癥治療領域的其他疫苗。
癌癥疫苗可分為預防性腫瘤疫苗和治療性腫瘤疫苗。其中,最廣為人知的預防性腫瘤疫苗即為HPV疫苗,預防宮頸癌。而BioNTech的mRNA癌癥疫苗為治療性疫苗,雖然該癌癥疫苗還未上市,但已有其他治療性癌癥疫苗上市。
目前腫瘤疫苗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除了美國的Moderna和默沙東之外,德國的CureVac、BioNTech,法國的賽諾菲,英國的GSK以及中國的斯微生物、艾博生物都有布局。據《中國藥業》文章顯示,全球范圍內已有16個治療性腫瘤疫苗產品上市。適應癥從膀胱腫瘤、黑色素瘤,擴展到其他實體瘤,包括腎細胞瘤、肺癌、前列腺癌等。
但mRNA癌癥疫苗的研發難度較大,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的研究結果表明,向人體各組織細胞中遞送藥物并發揮其治療功能是技術難點。在傳遞過程中,藥物治療存在核酸不穩定,易被核酸核糖酶降解或被肝臟和腎臟快速清除;核酸分子量大且不易跨過細胞膜進入細胞質等困難。國內mRNA療法產業起步不久,2016年國內首家mRNA疫苗及藥物公司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此外,斯微生物自主研發的個體化腫瘤疫苗SM-Neo-Vac-1處于臨床申報階段。
雖然國內外藥企正在不斷發力,但要實現mRNA癌癥疫苗問世仍前路漫漫。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