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這些年來,重慶奮力書寫新時代生態答卷,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顏值更高、氣質更佳,是市民對身邊生態環境變化最切身的感受。
11月3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關于授予北京市石景山區等26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決定》,重慶市涪陵區、北碚區、大足區、梁平區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上榜我國最具權威、最能反映城市生態建設整體水平的“國家森林城市”,四地的“創森”之路有哪些亮點,又有何“硬核”實力?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聯動涪陵、北碚、大足、梁平區融媒體中心,推出《走近國家森林城市》系列整合報道,本期聚焦——
大足:城園相融 用實際行動書寫“創森”答卷
瀨溪河畔,昌州古城旁,香國公園綠意盎然。這里不僅是大足市民平日游玩的好去處,在假日里,還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來“打卡”。
這座水體、綠地超過840畝的城市公園,也是大足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提升全區生態宜居水平取得實效的一個縮影。
2017年,大足區提出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工作目標。5年多來,大足以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為抓手,緊緊圍繞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幸福新大足”目標,加強領導、科學規劃、全民動員,用實際行動認真書寫“創森”答卷。
香國公園。大足區林業局供圖
打造城市公園 鋪就生態底色
2019年3月25日,香國公園正式開工,同年12月25日,香國公園順利開園,一共耗時僅275天。從第一聲開工的號令落下,到打開公園迎客的大門,大足區蹄疾步穩推動建設,培育出城市生態綠心,為這座城區煉就了一個郁郁蔥蔥的“顏值擔當”。2020年10月,香國公園獲得“重慶最美公園”“市民口碑獎”雙重榮譽,成為大足一顆綠色明珠。
日前,香國公園被確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的一項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大足以公園建設為主為城市添綠,營造出良好生態空間和優美城市環境,也讓自然美景與城市生活空間相融。5年來,大足先后建成了香國公園等13個城市公園游園,并對烈士陵園、瀨溪河濱河公園、大渡河游園等5個城市公園游園進行了提檔升級。206.3公頃的新增公園面積,精心裝點起大足城區“推窗見綠”的宜居場景。
寶棠大道綠化。大足區林業局供圖
“見縫插綠”做好生態文章
讓“創森”藍圖照進生活現實,城市公園的建成只是其中一步,還要“見縫插綠”做好環境整治與改造。
2020年10月,大足區南山公園植物科普基地正式對市民開放。他們中的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里曾經是一塊堆滿建筑垃圾,產生大量揚塵的荒坡。
2020年年初,大足區制定下目標:啟動城區坡坎崖壁等立體綠化改造工作,完成10個坡坎崖綠化示范點項目。大足區城管局決定把這處坡地改造為植物科普基地。治理后的荒坡現引入132個品種的植物,成為大足南山植物新品種展示基地。
截至今年,依托退耕還林、長防林三期、中央造林補貼等林業生態工程,大足區綠化荒山17萬畝,年均新造林面積占到國土面積的2%,昔日的荒坡綴滿生機。
除此之外,大足區還完成裸露坡坎崖壁立體綠化美化12.2萬平方米;對石刻大道、寶棠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補植新造1.02萬畝;完成中塘路、渝安路等23條道路提質增綠,綠化面積0.4萬畝;完成河湖庫等水體沿岸綠化0.46萬畝……
大足區從城市“小切口”入手推進擴綠工程,“見縫插綠”做好生態文章,讓荒坡崖壁變為綠水青山。
強化管護 鞏固成果
大足遍布著許多古樹名木,在經歷歲月的沉淀后,它們已經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見證。為了讓大足的古樹名木得到充分保護,也為了讓資源得到傳承,大足區制定《大足區古樹名木復壯保護實施方案》,對全區27個鎮街共441株古樹名木實行一樹一策,并進行掛牌保護,保護率100%。
2019年6月,一場暴雨讓大足石刻景區內的五株古樹受損。相較于普通樹木,古樹搶救更復雜。在市、區古樹名木保護復壯專家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的多次現場查看后,災后搶救方案終于制訂完成,五株古樹得到及時“搶救”。
此次古樹搶救修復的成功案例被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宣傳報道,成為大足林草資源保護成就的縮影。
此外,大足還依法打擊涉林違法行為,先后開展了“綠盾”“綠劍”等系列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占用林地、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
大足城區綠化景色。大足區林業局供圖
城區擴綠,荒坡披綠,產業興綠,行動護綠……大足舉全區之力,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扮靚一座城區,造福一方沃土。
截至今年5月,大足區城區綠化覆蓋率提升6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增加8.4平方米,實施國土綠化35.5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50.3%,年均增加1個百分點,城市顏值在一草一木中進一步提升。
成渝中線上,一幅人與自然美美與共的綠色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在收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之后,大足區還將始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繼續把森林城市共建成果轉化為人民群眾宜居宜業的生態福祉。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向含嫣/文
(本文來自新重慶客戶端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