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間,“果鏈龍頭”企業歌爾股份發布風險提示性公告稱,近日收到境外某大客戶的通知,暫停生產其一款智能聲學整機產品。目前與該客戶的其他產品項目合作仍在正常開展。
針對此次業務變動的影響,公告表示,預計影響2022年度營業收入不超過人民幣33億元,約占公司2021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4.2%。該事項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仍在評估中。
對此,業內分析認為,“境外某大客戶”應是指蘋果公司,而“一款智能聲學整機產品”或為蘋果AirPods耳機。對此,南都灣財社記者向歌爾股份方面求證但截至發稿未獲回應。
二級市場上, 11月9日開盤,歌爾股份一字跌停。截至午間收盤,報20.72元/股,總市值708.7億元。其他蘋果概念股早盤漲跌不一,其中立訊精密開盤漲4.62%,瑞聲科技漲12.30%、比亞迪電子漲4.06%、富智康集團跌1.26%。
“果鏈”巨頭的喜與憂
市值近千億,歌爾股份一直被A股市場視為“果鏈龍頭”企業。
早在2010年,歌爾股份便開始為蘋果供應聲學組件、有線耳機等。2018年,憑借拿下蘋果耳機AirPods 30%的代工份額,歌爾股份一躍成為AirPods全球第二大代工廠。
隨后,歌爾股份的收入爆發式增長:2018年到2021年的三年間,公司營收從238億元增長至782億元,凈利也從8.68億元猛增至42.75億元。南都灣財社記者注意到,到了2021年,歌爾股份單季度的凈利最高時達16.01億元,已遠超2018年全年的凈利潤。
如此強勢的業績增長,使得歌爾股份不得不依賴蘋果,這也成為歌爾股份的業績隱憂之一。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歌爾股份營收中前五大客戶的貢獻占比達到86.54%,其中,蘋果作為最大客戶,營收占比高達42.49%。這也意味著,一旦蘋果公司的訂單出現問題,或將嚴重影響歌爾股份的營收情況。
而此次公告中的智能聲學整機業務,2021年時占公司營收比重為38.73%,這一大業務2021年為歌爾股份貢獻了303億元的營收。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公告前,市場上便有傳聞稱,歌爾股份代工的蘋果耳機因良率不高,短期訂單被調整,但傳聞尚未獲證實。
天風國際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表示,根據其最新調查,此次歌爾股份暫停生產的產品可能是Apple的AirPods Pro 2,歌爾股份暫停生產較可能是因為生產問題,而非需求問題。
郭明錤還稱,今年第四季度AirPods Pro 2的出貨量預計約為2000萬部,目前尚不清楚歌爾股份何時恢復生產AirPods Pro2,以及此事件的影響是否會擴及至歌爾股份的明年Apple訂單或其他Apple產品訂單。
擺脫蘋果依賴,VR業務成新增長點
作為蘋果供應商的俗稱,“果鏈”一直被用來區分蘋果和其他產業鏈的供應商。雖然是對消費電子生產企業實力的一種肯定,但成為”果鏈”企業也成為一把“雙刃劍”。
中博聯智庫特聘專家張翔向南都灣財社記者分析,蘋果的同一款零配件會同時尋找兩家供應商,當一家貨源出現問題,另外一家可以保證迅速補充。而且,兩家供應商可以互相競爭,蘋果擁有充分的談判空間,能以最低的價格采購產品,蘋果規避供應鏈風險的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只是,如此一來,供應商的話語權也會隨之降低,可被替代性凸顯。
此次歌爾股份公告后,市場消息也與這一觀點互為作證。郭明錤表示,蘋果公司為填補生產缺口,第一供應商立訊精密已擴產并取得所有AirPods Pro 2訂單,成為AirPods Pro 2獨家組裝廠商。據日經亞洲近期報道,蘋果公司要求供應商將部分Air Pods和Beats耳機的生產轉移至印度,目前在越南和中國生產Air Pods的立訊精密也開始計劃在印度生產Air Pods。
在激烈競爭的背景下,不少“果鏈”企業開啟了轉型之路,紛紛宣稱要打造“第二增長曲線”。智能汽車、智能穿戴等新興賽道逐漸成為各企業打造 “第二增長曲線”的突破口。
VR/AR業務布局是歌爾股份的第二增長曲線之一。近兩年,歌爾股份加速轉向VR市場,2020年拿下MetaQuests2的獨供大單,亦成為Pico等VR設備廠商的核心代工商,VR代工市場份額高達70%以上。
歌爾股份前三季度業績信息顯示,公司實現營收741.53億元,同比增長40.47%,凈利潤實現38.40億元,同比增長15.23%。公司表示,主要是因為以VR虛擬現實為代表的智能硬件業務擴張,盈利能力改善。
歌爾股份在近期接受機構調研時,也就VR市場的未來的表現也直言,VR有機會成為全球消費電子行業中表現最優秀的品類之一。鑒于公司在全球VR產品制造端的優勢地位,有望持續受益于全球VR行業的成長。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嚴兆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