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制裁俄羅斯大半年,歐盟卻出了個“內鬼”,幫助俄油暢銷美國

導讀在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為了將俄羅斯踢出世界能源市場,早在今年3月份就拉著一眾盟友,對俄羅斯能源采取了制裁措施。然而,雖然美國已經下...

在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為了將俄羅斯踢出世界能源市場,早在今年3月份就拉著一眾盟友,對俄羅斯能源采取了制裁措施。然而,雖然美國已經下達了《石油禁令》,試圖阻止俄石油流入市場,但就像西方制裁俄羅斯天然氣一樣,尷尬的情況又發生了。在西方的制裁下,俄羅斯的石油出口不降反增,最近,美媒還透露了一個重要消息,表示西方制裁俄羅斯大半年,歐盟卻出了個“內鬼”,幫助俄油暢銷美國

據來自觀察者網的消息,近日,《華爾街日報》表示,自從美國對俄羅斯石油發起制裁后,美方一直在從一家意大利能源公司采購石油。然而,實際上在為這家公司提供石油的,是俄羅斯石油巨頭盧克公司旗下的一家煉油廠。據美媒透露,俄羅斯原油被送到該煉油廠后,他們會將其精煉為石油產品,并給貼上了個“產自意大利”的標簽,最后暢通無阻地向美國出口。

也就是說,在意大利的周轉下,美國其實一邊在制裁俄羅斯能源,一邊卻在進口“二手”俄油。不過,其實早在5月份的時候,此事就已經顯出了端倪。當時英媒曾透露,在2月到5月期間,意大利對俄羅斯原油的進口量,相比于俄烏沖突爆發前暴增了4倍。雖然當時的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多次發表強硬言論,聲稱會盡快擺脫對俄能源依賴,但實際上在一眾歐盟國家中,意大利已超越荷蘭,成為了俄羅斯原油最大進口國。

客觀而言,既然西方早在5月份就已經知道,意大利在充當“內鬼”,幫助俄羅斯石油逃脫制裁,為何美國政府仍舊一聲不吭呢?其實,這本來就是美方為了獲取俄油,所開設的一道“后門”。盡管拜登政府公布了《石油禁令》,但在制裁俄羅斯方面,美國卻留下了一項豁免條款,表示如果俄羅斯產品不涉及第三國,或者第三國在加工后不重新賦予原產地信息,該產品才會認定為俄羅斯原產。

除此之外,意大利煉油廠能夠大膽幫助俄油出口,也是歐盟在制裁俄羅斯石油方面不斷猶豫的結果。在美國對俄石油率先實施禁運令后,歐盟卻并沒有迅速跟進,反而要將相關制裁措施拖延到12月5日才生效。所以這幾個月來,意大利煉油廠干的一直都是合法行為,別說美國了,歐盟也管不著。正是因為美歐的“配合”,這些送往意大利精煉的俄油,才能搖身一變,成為在美國國內暢銷的“意大利石油”。

從這段時間各方的反應來看,基本都已經默認了這種操作,美歐能夠獲得俄羅斯石油,緩解自身能源匱乏的困境,同時也不用對俄低頭,保住了政治顏面。而對俄羅斯來說,這種辦法雖然繁瑣,但至少是一種頗為有效的出口方式,西方有意放松對俄能源的制裁,俄方承受的壓力也會變小。所以大半年過去了,各方都相安無事,不過,美媒卻將此事擺到了臺面上,試圖掀起一場輿論風暴,此舉的目的或許有兩個。

首先,隨著中期選舉的臨近,美國國內高居不下的油價,成為了影響民主黨選情的關鍵因素。最近,拜登言辭激烈地威脅美國石油巨頭,批評他們“賺得比上帝還多”,并聲稱如果油企不降低價格,政府就要對其征收所謂的“暴利稅”。此時美媒曝出美國市場上流通的石油來自俄羅斯,恐怕是在給拜登政府創造制裁這些油企的理由,進一步對這些石油巨頭施壓,同意降低油價。

其次,隨著歐盟的相關制裁舉措將會在12月5日實行,美國恐怕也不會再放任這個漏洞了,不然這種制裁就失去了意義。所以,美媒在此時向外界指明這個制裁缺口,或許也代表著美國政府打算修復這一條款,配合歐盟對俄羅斯石油發起一輪有效的制裁。

不過,此前西方在制裁俄羅斯天然氣一事上,呈現出的結果還歷歷在目,美歐頂多只能代表西方,決定不了世界各國的選擇,俄羅斯哪怕無法將石油送到歐洲售賣,也可以跟亞非拉國家談合作,尤其在俄羅斯看來,未來的世界發展中心一定會是在亞洲,俄羅斯提前將本國能源出口目標進行轉向,也是一種不錯的策略。畢竟目前石油和天然氣可是硬通貨,俄羅斯手握各國所需求的重要資源,自然不怕賺不到利益。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