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國防部對外發布聲明,表示俄方會盡最大努力“阻止核戰爭”發生,并特別強調當前最為緊急的任務是——阻止核大國之間爆發沖突。雖然沒有直接點名,但國際社會都清楚,俄方指向的就是美國。而“核大國之間”,則表示的是美俄之間,因為俄烏沖突本就是兩國打的“代理人”戰爭。客觀講,“代理人戰爭”有一點“好處”,那就是在美俄之間好歹還有一個“絕緣體”烏克蘭,不至于讓戰爭立馬進入“不可控”狀態,算是保留了一個緩沖地帶。
不過,這個情形卻在最近開始發生改變,中期選舉臨近后,美方對俄“攤牌”了,第一次證實“已有美方軍事人員進入烏境內”。據來自參考消息的報道,近日,美國國防部一位高級官員在接受記者提問時證實,美國已經有軍事人員進入烏克蘭境內。此前,俄方已經明確表示,如果北約軍事人員進入烏克蘭,將被視為“合法打擊目標”,該國也將被視為“直接參戰”方。
俄方有言在先,美國不是不知道,正因為如此,當初俄方攻打亞速鋼鐵廠,明確表示烏方守軍中有“北約大魚”時,美國一言不發。最后,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前往莫斯科斡旋,雙方才沒有在這個階段就“攤牌”。如今,美國直接表示已經派軍事人員進入烏克蘭,難道就不怕因此引來俄方的報復?
首先,從此前多個動作來看,美方或有意擴大沖突規模。
一是美軍王牌101空降師的4700人,早在一周前就已經部署到了烏克蘭鄰國羅馬尼亞,不僅指揮官表示“已經做好了進入烏境內的準備”,而且該師還在烏克蘭邊境附近,舉行了針對性演習,明顯就是做給俄方看的;二是美方公開對外宣布,“年底前,將在歐洲部署最新版本的戰術核武器”,顯然是要借此告訴俄方“打核戰也不怕”。三是,襲擊了俄黑海艦隊,俄方已經確認,背后黑手是美英烏三國。
客觀講,這幾件事發出的信號,都是“擴大沖突規模”。
其次,美國中期選舉再有5天,就要揭蓋子了。從目前態勢看,執政的民主黨處于明顯劣勢,一來是上次選舉時,共和黨本就只是以微弱差距,輸給的民主黨;二來,拜登上任近兩年,美國經濟不樂觀、疫情依舊糟糕、通脹嚴重、供應鏈短缺、美元貶值,在內政方面,幾乎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績。
但是,在對外方面,拜登是做出了“成績”的, 那就是通過引爆俄烏沖突,不僅消耗了俄羅斯,而且還削弱并綁緊了歐洲。但是,美方不能對外承認“是自己發動了戰爭”,這也讓拜登的這個“成績”不僅不能擺上臺面,反而還被共和黨做文章。如今到了中期選舉最后關頭,民主黨為挽回劣勢,也顧不了那么多了,于是干脆承認“美軍入境”了。
這樣一來,俄烏沖突帶給美國的“利好”,就都可以記到民主黨的成績本上了。
最后,隨著沖突的深入,俄方最后選擇動用一些更為先進的武器,幾乎是必然的,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北約如果想保證烏方不速敗,將戰事一直拖下去,就必須向基輔援助與俄方對等的裝備。但是,俄方此前已經對西方軍援“劃了紅線”,比如俄方明確表示,“若美國向基輔提供遠程導彈,將被視為直接參戰方”。這樣一來,北約若想保證烏方不敗,自己下場參戰,就已經成為了必然。
既然早晚都要“攤牌”,那么不如將這個“利好”用到中期選舉上,于是五角大樓就有意出來透風了。
那么,俄方得到這個消息后,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綜合來看,應該不會反應太激烈。
一來,俄方已經拿到了既得利益,那就是烏“四地”入俄,俄羅斯與北約之間,已經有了戰略緩沖地帶;二來,如果戰爭規模真的擴大,對俄羅斯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北約目前只是軍援,基輔就已讓俄方數次出現被動局面了,如果再親自下場,俄方直面北約軍力,將更為吃力;三來,作為最后退路,俄方并不想打核戰,這從其多次表態就可以看出。因此,北約軍隊進烏克蘭,只要不在軍事上直接對俄開火,只要不針對俄領土,俄方或許還會再觀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