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爾茨訪華,挑動美國敏感神經,拜登政府,已經給歐盟挖好大坑

導讀德國總理朔爾茨計劃訪問中國,或許挑動了美國最敏感的那根神經。據彭博社報道,最近白宮準備同歐盟討論收緊對華出口限制議題,還搬出歐洲依...

德國總理朔爾茨計劃訪問中國,或許挑動了美國最敏感的那根神經。據彭博社報道,最近白宮準備同歐盟討論收緊對華出口限制議題,還搬出歐洲依賴俄油汽致能源危機的論調,大談依賴中國的危害,顯然害怕歐洲各國效仿德國跟華走近。

不料美國才一開口,就被回絕了,歐盟知道中俄貿易性質不同,也不打算對中國采取與俄相同的做法。不過我們還不能太樂觀,雖然歐盟拒絕,但還是給白宮留下了回旋余地。在美國提出限制“有可能被用于提升中國軍事潛力”的產品時,歐盟沒把話說太絕。其有可能在某些領域跟美國進行管制合作。

【美國總統拜登】

不過歐洲可要想好,邁出這一步,就等于栽進了美國挖好的“大坑”里。

表面上看,美國政客是為了遏制中國半導體發展,才積極呼吁對華出口限制,畢竟今年10月份,拜登政府就已下達了一項措施,要限制美企將用于超級運算、人工智能的半導體賣給中企。這次想讓歐盟入局,也是為了徹底堵死中企的后路。

但遏制中國只是一方面,美國隱藏的野心是——看到一個失落的歐洲。

【歐盟建議在雙邊貿易關系中,關注“積極議程”】

俄烏沖突后,美國將歐盟綁上戰車,雙方聯合對俄實施了近6000項的制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能源領域,美自身對俄能源沒什么依賴性,真正脫鉤也不會自損元氣,可高度掛鉤俄油汽的歐盟卻不顧自身利益,一味追隨白宮腳步,將投資幾百個億的管道說停就停,儼然一副舍生取義的架勢。

那這種做法的后果也一目了然。俄羅斯沒妥協不說,還憑借著油汽“硬通貨”從年初挺到了年末,經濟損失明顯低于預期。幾輪制裁風波下來,歐盟嘗到了最大苦頭,如今頭頂懸著通脹、難民、能源三把斧頭,隨時都有可能掉下來。

【俄烏沖突后,歐洲陷入難民危機】

以上這種情況,白宮自然是喜聞樂見。長期以來,美國靠著強硬的軍事實力換取了在歐盟一定的話語權,還在歐盟內部搞意識形態傳播,以柏林綠黨為支點,給一批批歐洲人灌輸美式思想,導致歐洲在關鍵決策上,總是由美國說的算。如今脫離開低價俄能源的歐盟,需要高價買美氣,標志著美國握住了歐洲經濟的命脈,可以進一步對其進行政治滲透。

但僅僅是切斷了歐俄的聯系,還無法徹底掌控歐洲,畢竟在全球發展被暗色籠罩的今年,中歐貿易前8個月總值達到了3.75萬億元,同比增長9.5%,現今中歐雙向投資累計約2700億美元,雙方在新能源、電動汽車、金融、物流多種領域合作活躍。中歐經貿聯系密切,是美國不想看到的,這也就能很好解釋,美國為何要呼吁歐盟對華進行出口限制了。

【中歐公共班列開行,助力國際國內雙循環 】

幸好,歐洲最近一段時間表現較為理智,即便仍有人被美國意識形態荼毒不淺,但歐盟已不再一股腦將對華合作“妖魔化”,歐洲主要經濟體要求與中國強化經貿聯系的呼聲日益高漲,幾個大國釋放的信號預示出,他們不會輕易對華脫鉤,朔爾茨訪華就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證據。

因為德國正面臨經濟衰退威脅,在對華問題上,朔爾茨不打算同美國亦步亦趨了,開始回歸默克爾時代的外交智慧,提升對華經貿關系。作為歐盟經濟的“領頭羊”,德國的做法勢必會被歐盟內部看在眼里,相信德國跟華接觸之后,其他國家對華態度也會轉向,畢竟現在法國總統馬克龍也想要來北京,就算這事沒有下文,但起碼折射出幾個主要經濟體,還是想跟華做生意。

【德國總理朔爾茨】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歐盟對華政策還是存有搖擺性。現在的情況是,幾個歐洲經濟體想跟華加強合作,但另一方面,歐盟雖然拒絕了美國“收緊對華出口限制”提議,但在涉及某些“軍事領域”問題時,依舊擺出了防御姿態,給白宮留足了游說空間,總之就是反復橫跳。

如今的歐盟應該想清楚一件事,中國人最忌諱“吃我們的飯,砸我們的鍋”。一面合作一面限制的貿易往來,不夠真誠。中歐關系間沒有夾雜歷史遺留問題,更沒有直接地緣戰略沖突,雙方合作的局面是“雙贏”。反之美國的目標是摧毀歐洲繁榮,一味地跟隨他只會讓歐洲大陸在危機泥沼中,越陷越深。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