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走中企后,印度又改口了,開出兩個前提條件,希望回歸設廠投資

導讀最近幾年以來,由于印度總理莫迪推行扶持“印度制造”崛起的國家戰略,中國企業在印度的營商環境發生了變化,印度政府頻繁的利用稅收以及其...

最近幾年以來,由于印度總理莫迪推行扶持“印度制造”崛起的國家戰略,中國企業在印度的營商環境發生了變化,印度政府頻繁的利用稅收以及其他行政手段,懲罰中國企業,逼得不少中國高科技企業只得從印度撤離。

但是最近印度方面的口風發生了改變,路透社援引印度媒體的消息報道稱,印度官員的表態說,印度政府對中國企業進入該國高科技電子行業的大門隨時敞開,但兩個前提條件是中企與當地企業合作,在印度建立制造工廠,并且由印度企業控制董事會。

相比于此前不分青紅皂白地就對中國企業實施罰款、審查,甚至封停,鼓動老百姓起來抵制中國商品,印度政府的此番表態總算是明確的劃出了一條“道”來。

從商業上來講,不怕有條件,就怕本來沒有規矩,卻臨時隨機的瞎操作,以行政手段蠻橫的針對中國企業。因此印度政府此番表態,也算是為在印度有投資的中國企業指明了方向。

不管這個方向是好是壞,中國企業愿不愿意在這種制度下,選擇留在印度投資,至少表面上看,現在情勢比較明顯了,那就是印度政府此前一系列的排擠和打壓,實際上都是為了給印度制造崛起創造空間,是想要改變中國企業投資印度的方式。

此前中企投資印度,喜歡的方式是我們自己控股,雇傭印度人來干活,然后出貨市場也主要是印度,但印度政府覺得這么做無助于印度制造業的崛起,因此想要讓中國企業出錢,跟印度合資,建立印度企業控制董事會的工廠。

說白了,就是要讓中國公司只提供資本,管理和運作等,都由印度人決定,因為這樣以來就算中國企業撤資了,也能給印度留下制造業基礎。

想法是挺好的,那么為何印度政府會有這種想法呢?以及該想法又能不能實現呢?

首先,從印度政府為何在眼下這個時機對中國企業釋放善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趨緊張的國際環境導致的,直白一點來說,后半年美聯儲接連激進加息,促使印度面臨嚴重的外資撤離,外匯縮水的麻煩。

這個時候,美元都跑到美國銀行吃利息去了,印度本身資本有限,投資不足,自然希望中國企業能夠給印度帶來資本,彌補美元出逃帶來的外匯短缺等情況。

說得直白一點,印度此前之所以敢對中國企業下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美貿易摩擦,美國想要扶持印度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因此鼓動大量西方國家企業都跑去印度投資。這么一來,印度就不缺資本投資了,對待中國企業的時候,自然底氣很足。

但現在全球經濟形勢不好,資本又回流美國,其它一些國家的企業,進行投資的時候也比較慎重,希望找一個經濟根基雄厚,能夠扛得住美元收割規律,同時又比較穩定的市場來投資,這時印度就不那么吃香了。

簡單舉個例子,這就好比房市,當房子價格一直在上漲的時候,原本一些地段不好,環境不好的小區,也能趁機漲價,稍微優惠一點價格,就能吸引很多人來買,但房價下跌,核心小區的房子都賣不出去的時候,偏遠郊區的房子,就更無人問津了。

現在的印度,面臨的就是這種情況。全球經濟下行,動蕩和不安的情緒累積,日本韓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都要撐不住了,越南這樣此前高速發展的國家,因為資本撤離也面臨巨大的金融危機,這個時候印度顯然不是一個好的投資選擇。

其它國家都不投了,印度政府為了本國經濟,當然得對中國企業投資持開放態度。

那么這種開放能不能為印度帶來中國企業的投資呢?其實以印度的營商環境,以及印度政府的隨心所欲,讓外國資本在印度只出錢,不主導公司運營,是很難吸引到外資的。

邏輯很簡單,我們自己人主導的時候,印度政府都可以用行政手段進行各種非法操作,擠壓企業利潤,真要讓印度人主導了,那么就等于除了印度政府之外,還多了一個合作的印度公司來從中截留,以印度公司的秉性,不讓你虧本就燒高香了,還談什么賺錢。

說得再赤裸一點,企業到印度去投資,是為了賺錢的,可如果風險太大,隨時可能把成本都賠進去,那么這項投資自然就沒有吸引力,而印度政府現在比中國企業只能和印度企業合作,而且還要由印度企業主導,其實就是在增加投資風險。

不能說這么一來就徹底沒有企業愿意去印度投資了,至少風險越大,投資的企業越少,這是客觀的經濟規律,不會發生改變的。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