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顏寧,3個月內,1400名華裔科學家回國,美反為中國做了嫁衣

導讀近日,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傳來了一個好消息,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宣布將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職,回歸祖國,協助創立深圳醫學科學院...

近日,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傳來了一個好消息,著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宣布將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職,回歸祖國,協助創立深圳醫學科學院,并出任首任院長。

科學技術的發展關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科技人才就是國家騰飛的關鍵。當下,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結構轉型深水區,顏寧選擇在此巨變年代回歸祖國投身科技建設,無疑是重大利好。

一、二次回歸,扎根深圳

顏寧出生于山東章丘,在清華大學攻讀生物科學與技術,畢業后成為首批赴美研究生,主要從事結構生物學相關研究,僅用了4年就獲得了博士學位,成為當年北美最優秀的青年科學家之一。

在美學習期間,顏寧在膜蛋白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2006年做出全球第一個膜蛋白結構,一鳴驚人。也是在那一年,顏寧第一次回歸母校任教。

2014年,顏寧的團隊就解決了困擾科學界50年的難題,一舉奠定了世界最頂尖生物學家的地位。

后來,顏寧又前往美國普林斯大學擔任分子生物學首位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目前,顏寧已經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藝術與科學院雙院外籍院士。

出國留學、回國任教、出國任教、回國扎根,幾番選擇之后,顏寧再次選擇了中國。她的經歷自然也引發了人們對中國能否留住頂尖科學人才的思考。

對科研人士來說,選擇最優質的研究條件無可指摘,中國當然希望聚天下英才,招賢良能士,但也一向秉持來去自由的人才政策

雖然有人拿顏寧出國任教的經歷進行無謂揣測,但中國仍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人才回歸,并以優良的環境吸引人才來到中國、留在中國。

此番落腳深圳是她的第二次回歸,用她的話來說,將“做出真正原創性突破,培養更多優秀學者”。可以預見的是,深圳生物醫藥領域將在她的助力下取得巨大進步。

顏寧此次選擇扎根深圳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國早在2019年就提出要支持深圳探索建設全新機制的醫學科學院,而深圳醫學科學院就是大灣區醫學科技創新的發動機。

為了吸引像顏寧一樣的優秀人才,深圳醫學科學院采用社會化用人制度,面向全球招賢納士,并打破我國科研體系僵化的問題,采取了最新的引才、酬金、資助、評審、產業轉化機制。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享受到改革福利的深圳自然成為顏寧的首選,用她的話來說,深圳是一座“夢想之都”。如今的深圳,正是科學家施展才華的用武之地

顏寧的回歸絕非孤立現象,2021年,國際生命科學領域頂尖學者帥克就辭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職回歸中國,擔任南京大學教授,致力于南京大學現代生物研究院的建設。

二、華裔科學家走了,美國急了

近幾年,許多華人科學家都紛紛選擇投身祖國建設,除了我國科研環境變好以外,在美華人科學家科研環境急劇惡化也是重要原因

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司法部曾以應對所謂外國“安全和技術威脅”為由,啟動了“中國行動計劃”。胡安明、陳剛、陶豐等等華人科學家先后遭到美國司法調查和指控,引起外來科學家人人自危,其中許多不僅丟掉了工作,甚至還面臨牢獄之災。

直到今年2月,美國司法部才“暫停”了該計劃,但針對華人科學家、遏制中國的手段更為隱蔽。正是在美國的高壓環境下,越來越多的科學人才選擇離開北美。

美國哈佛、普林斯頓和麻省理工大學的聯合調研指出,從2021年12月到今年3月期間,至少1400名華人科學家離開美國返回中國,規模較2020年擴大了22%,而且這種回流趨勢仍在持續,美國人才流失的速度正在加快,特別是在生物科學、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領域。

數據顯示,超過70%的華人科學家感到恐懼,認為在美國進行學術研究不安全,超過60%的科學家考慮離開美國。可以說,美國政府近年來的一些舉動,破壞了華人科學家在美科研環境,導致人心盡失,不僅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還為中國做了嫁衣,促進了人才回歸。

拜登上臺后,不僅沒有改正,反而變本加厲,頒布了“創新與競爭法案”等條款,進一步阻撓在美華人科學家的正常工作。就在幾天前,美國還禁止美國人進入中國半導體行業,想徹底切斷中美之間的科技關聯。

疫情肆虐、經濟衰退、政局動蕩、社會兩極分化,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華人科學家回歸中國既是現實所迫,也是大勢所趨

在這場人才之爭中,美國顯然是在自斷臂膀、自毀長城,還助長了國內的排外情緒。世人都知道“科學無國界”,卻不知道還有下一句,那就是“科學家有祖國”

美國正是靠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科學無國界”的洗腦搶奪了世界各地的人才,但是,天道有輪回,時代變了,美國的霸權正在衰退,唯我獨尊的價值觀正在崩塌

三、差距正在縮小,中國奮起直追

在美國的科研團隊中,亞裔超過半數,其中華人占比接近30%;在硅谷從事半導體的華人更是超過25萬人,這還只是一個領域,華人無疑是美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顏寧回歸中國的反響很大,但實際上還有很多頂尖的中國科學家仍在海外,其中不乏和顏寧經歷相似的科學家。

顯然這些華人科學家都是各自領域一等一的人才,不少都在公派留學后留在了美國,雖然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但大多數人在情感上不能接受,但有一些現實因素,我們也不得不清醒的認識到。

比如說,一些人認為美國的學術環境好,不管是硬件條件還是學術氛圍都是世界頂尖,能夠滿足許多科學家所需的實驗條件,因此,不少科學家不得不走出國門。另一些人認為,美國的前沿崗位多,這也是個現實問題,相關崗位足夠充分,才更能留住人才。

除了科學家群體之外,留學生群體也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從數據上看,美國仍舊是全球首選留學國家,中國赴美留學生占了34.7%,雖然人數比往年減少了一些,但中國還是連續12年成為美國最大生源地。

雖然疫情仍未退卻,國際形勢動蕩,但學生群體對于出國留學的意愿依然十分強烈,中國留學報告也指出,留學數量和經濟增長往往呈現正相關,因此仍然鼓勵國內學子走出去。

所以,不得不承認,美國仍是人才聚集中心。但實際上美國本土的人才十分有限,大部分美國學子普遍研讀政法金融等專業,理工人才并不多,很大比例都是外國人,其中又有90%以上的博士留在了美國。

如何留住高級人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光靠加大經濟投入顯然是不夠的,美國正是靠著砸出“綜合吸引力”這塊招牌,才留住了絕大多數的高級人才。

但是現在,美國正在喪失這方面的優勢,甚至在許多領域都有被中國趕超的趨勢。近20年來,赴華留學生數量穩步增長,2018年,中國共接收了近50萬外國留學人員,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留學目的國。

美國的固步自封和中國的包容開放形成了鮮明對比,近幾年的華人科學家回流潮就是最直接的證明。

顏寧的兩出兩進就很好體現了中國對人才的尊重和包容,是中國客觀環境和華人科學家主觀意愿的雙向奔赴。

不管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中國都應該兩手抓,加強國際人才交流,活用各類人才,營造適合多種人才發展的環境,如此才能廣聚英才,加速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