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2個多月前的舊聞被美聯社翻了出來,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海岸警衛隊及6名非軍事官員,親口披露了曾經發生在公海上的中美“驚險對峙”事件,聲稱中國船只為逃避檢查迎面沖撞美國巡邏艦,但在美艦的努力下最終不得不接受了檢查。
美聯社的報道,確實很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但在了解具體細節之后就會發現,其報道內容與事實真相有很大出入。
按照美方描述,今年8月一艘名為“詹姆斯”號的美國海岸警衛隊巡邏艦,曾要求對一群在公海作業的中國遠洋漁船“登船檢查”,當時三艘漁船加速駛離,其中一艘慌亂中沖向了“詹姆斯”號,導致該艦被迫采取規避動作。
最終“詹姆斯”號對兩艘中國漁船實施了“登船檢查”,美方給出的“執法理由”是,要檢查中國漁船有無從事“非法、未報告、無管制”的捕撈活動,以及是否違反不得 “強迫勞動”、不得使用危害環境與魚類的捕撈工具等規則。
“詹姆斯”號上所謂的“執法官員”斯托斯中尉表示,中國船只“想逃避檢查,但我們有效地完成了登船檢查工作”。
事發兩個多月后,美國海岸警衛隊又將此事捅了出來,還貼上兩張照片作為“證據”炒作,然后這件事才引起了美國媒體的跟進與炒作。
美聯社親自上陣倒打一耙為美海警辯解,當然并不是真的為了關心環境與勞動問題,其報道的第一句話就暴露了其深刻的政治用心,宣稱在佩洛西訪臺引起地區形勢緊張之際,另外一場完全不同類型的地緣政治沖突正在太平洋另一端成形。
可見美媒是從“地緣政治沖突”的角度來看待這一事件的,所謂檢查中國漁船是否違規只是個借口罷了。
如果再往回看過去幾個月美國的一些操作,就會意識到美國一直在全力推動新的對華海上戰略,8月份發生的整個事件都是美方精心策劃的。
比如今年5月份,在日本東京舉行的“四邊安全對話”領導人峰會上,美方推出了所謂“印太海域態勢感知伙伴關系倡議”,該倡議打著區域合作、人道主義、防災救災、打擊非法捕魚的幌子,將矛頭指向了中國的海洋活動。
之后美國白宮發布聲明,宣布與多國成立“藍色太平洋伙伴倡議”,聲明還煞有其事地稱,“基于自由與開放的國際秩序”正被破壞,各國需共同應對這一挑戰,并加強與太平洋島國之間的關系。
眾所周知,恰好那幾個月美國正開足馬力,抨擊中國與所羅門群島等南平島國之間的合作關系,所以白宮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人人都知道其指向哪里。
后續美國總統拜登又簽署了關于“非法、未報告、無管制捕魚活動”的國家安全備忘錄,要求美國加強打擊非法捕撈活動的力度,促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
顯而易見,對美國來說,“國家安全”已經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裝。
與之相應的,美國開始積極推動海岸警衛隊的再部署與運用,打著“打擊非法捕撈”和“情報共享”的旗號,不斷推動與亞太國家之間的聯合執法。
美國企圖用這種方式取得各國的支持,不斷壓縮中國的海上活動空間,從而最終達到圍堵封鎖中國的目的。
只可惜除了日本和澳大利亞,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倡議并不感冒,美國最想拉攏的東南亞國家普遍不支持,進而在南海的圍堵目標失敗了。
而在作為美澳傳統后院的“南太平洋地區”,美國政策的執行效果也極不理想,甚至還引發了一些糾紛。
前不久路透社報道了南太地區發生的一起外交糾紛,美國指責所羅門群島拒絕美國海岸警衛隊的艦艇進港補給,導致該艦不得不轉向巴布亞新幾內亞,美國《星條旗報》則聲稱該事件讓美國人愈發擔憂,太平洋島國可能會由于中國的影響而切斷與美國的關系。
從以上事件可知,美國白宮推動的從國安視角出發、以“打擊非法捕漁活動”為旗號、由海岸警衛隊出面落實的圍堵戰略失敗了。
可以說該計劃從推出開始就非常不受歡迎,幾乎沒有哪個國家和美國展開了有實質意義的合作關系。
不過這也回答了人們的困惑,那就是美國為何要翻出2個月前的舊聞來詆毀中國,因為美國海岸警衛隊忙碌了幾個月,實在是找不到任何能拿得出手的成績,所以就只好在過去的事件中,翻看一下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再讓媒體機構改編一下發表出來。
美國試圖以此來抹黑中國,塑造海岸警衛隊維護國際秩序的“正義形象”,但相信世界各國人民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畢竟他們也會疑惑,全副武裝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為什么會有在公海執法的權力?海岸警衛隊的職責不應該是守護本國海岸嗎?那它為什么會不遠萬里,不斷出現在別的國家門口?
比這更重要的是,按照聯合國海洋法的規定,中國漁船有權利在公海捕撈,并且中國農業農村部,一直對遠洋漁船有著嚴格的管理規定,嚴禁其違規違法作業。
此外中國人獲取魚類的主要方式不是靠捕撈而是靠養,中國養殖水產品的產量占全世界的70%,所以希望美國能夠實事求是,放下圍堵中國的執念,還國際社會一份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