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國領導人就臺灣問題表態,釋放兩大信號,美打不動“臺灣牌”了

導讀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之際,中國外交開始了新一輪的布局。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從10月31至11月4日期間,越南、巴基斯坦、德國三國的領導人將...

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之際,中國外交開始了新一輪的布局。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從10月31至11月4日期間,越南、巴基斯坦、德國三國的領導人將先后訪問中國。

日前,中越、中巴領導人會晤已經結束,并發表了聯合聲明,越南以及巴基斯坦明確承諾將堅持“一中政策”。

德國總理朔爾茨也在訪華前夕,就臺灣問題作出表態,稱德國將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三國領導人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上均作出積極表態,這背后傳遞出了非同一般的政治信號。

一、三國同一個表態,卻代表著不同的政治意義

三國雖然都表態堅持“一中政策”,但由于三國各自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國際社會中充當的角色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政治意義。

在巴基斯坦方面,中巴是全天候戰略伙伴關系,在經濟、政治以及軍事等各方面有著高度緊密的合作,所以巴基斯坦在臺灣問題上作出積極表態不足為奇。在這次的中巴聯合聲明中,巴方對中國表達了全方位的支持,這直觀地體現了中巴友誼的深厚與歷久彌堅。

在越南方面,越南作為我們南邊的鄰國,與臺海相距并不遠。更重要的是,越南是東南亞的領頭羊之一,也是東盟的核心成員國,所以越南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周邊國家造成影響。

這次越南在臺灣問題上的表態非常積極,不僅表態將堅守“一中政策”,而且還明確表示支持中國的統一大業。

其實越南這些年與美國也走得非常近,再加上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越南當局能在臺灣問題上有如此積極的表態確實難得。究其原因,還在于越南也將經濟建設擺在了首位,所以放棄了跟隨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給中國制造麻煩,自然就更不會在臺灣問題上挑釁中國。

隨著RCEP的落地,中越之間的經貿合作關系必然會更上一層樓,此時選擇與中國交好,搭上中國的經濟發展快車,對越南來說無疑是最理智的選擇。

在德國方面,德國不僅是歐盟的經濟支柱,也是G7成員國,更是美國的傳統盟友,屬于典型的西方國家。

所以,德國能夠在臺灣問題上作出相對正面的回應,表明西方內部并非完全倒向美國。其實由于大多數西方國家與中國都存在緊密的經貿合作關系,而且并無過多利益沖突,所以他們并不愿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

如今,德國在臺灣問題上作出相對積極的表態,很容易引發西方內部的連鎖反應,對我們在國際上鞏固“一中政策”這一國際共識有著積極影響。

德國眼下對華釋放積極信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今年是中德建交五十周年,在過去的五十年里,盡管世界格局發生了巨變,但中德之間大體上保持了穩定務實的合作關系。

由于中德緊密的經貿聯系,未來中德關系也不會出現大的變數,所以這次朔爾茨在訪華前,會主動釋放善意。

第二,德國眼下在經濟問題上正有求于中國,受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均遭到巨大沖擊,這對于德國這樣一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國家來說無疑將遭受巨大損失。

據德國智庫統計,新冠疫情至少讓德國承受了3500億歐元的損失。禍不單行,德國還未走出疫情的陰霾,俄烏沖突又突然爆發。為了配合美國圍堵俄羅斯,德國主動切斷了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

而德國經濟的三大外部支柱分別是東歐的充足勞動力、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以及俄羅斯廉價的能源,失去其中任何一個支柱,對德國的經濟都將造成致命打擊。

如今德國無法獲得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工業制造成本將會迅速飆升,德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將大大下降。為了降低成本,不少德國企業已經選擇外遷。

眼下,在美國的煽動下,德國國內部分親美勢力開始宣揚要與中國“脫鉤”,尤其是聯合政府內部的綠黨。如果德國再主動拋棄中國市場,德國的制造業將面臨空心化的風險,德國的經濟也會自此崩潰。

例如德國大眾在我國市場的銷量占其總銷量的37%左右,如果與中國“脫鉤”,大眾的汽車銷售量將遭到腰斬,這對于一個車企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第三,德國在政治上也需要中國的支持。這次俄烏沖突,讓德國國內部分精英不僅認識到戰略自主的重要性,也認清了美國打算犧牲歐洲維護自身霸權的野心。而德國想要實現戰略自主,不被美國所脅迫,唯一的辦法就是尋求與中國之間的合作。

不過比起越南以及巴基斯坦,德國在臺灣問題上顯然沒有那么堅定,更像是各方妥協的產物。朔爾茨表態堅持“一中政策”,是為了不破壞中德關系的政治基礎,防止雙邊政治關系惡化給雙邊經貿合作帶來影響。

除此之外,朔爾茨還在臺灣問題上效仿美西方的涉臺言論,揚言要基于規則的秩序,和平解決沖突。這句話顯然是朔爾茨在應付美國以及德國政府內部的親美勢力。

不過朔爾茨能夠頂著國內巨大的壓力來華,重申“一中政策”,這本身就已經是一個相當積極的信號,面對德國內部發出的不同聲音,我們要辯證看待。

二、釋放兩大信號,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陰謀徹底破產

這次越南、巴基斯坦以及德國紛紛表態堅持“一中政策”,至少傳遞出了兩大信號。第一個信號,臺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所在,也是中國與其他國家開展政治溝通的基礎

在中國的反復強調下,各國也認識到了這點,所以各國領導人訪華,都會主動在臺灣問題上釋放積極信號,為接下來的對話創造有利氛圍。

讓他國認識到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決心,以及知曉臺灣問題的敏感性,這無疑是我們在外交上的巨大勝利。

第二個信號,美國的“臺灣牌”打不動了。按照美國以往的作派,往往都是扶持傀儡沖鋒在前,自己則在背后坐收漁利,未來的臺海局勢或許也是如此。

但如今,無論是與中國關系密切的巴基斯坦,還是西方陣營的德國,亦或是在中美之間相對搖擺得越南,都在臺灣問題上作出了積極表態,這意味著美國屆時無法在國際社會拉起一個牢固的“反華集團”,反倒是美國,很有可能會因此陷入孤立。

其實這點在佩洛西竄臺時就已經得到了驗證,當時國際社會普遍都站在了中國大陸這邊,包括美國國內都存在著對佩洛西廣泛的批評聲。如果臺海沖突爆發時,美國無法在國際社會上拉攏足夠多的國家來圍堵打壓中國,美國打“臺灣牌”也就失去了意義,相反還會讓自己深陷其中,最終引火燒身。

三、臺海大局已定,美國已無翻盤可能

中美博弈已經持續了幾十年,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飛速增長,如今攻守之勢已然易位,統一之勢已經不可阻擋。

原因有三:第一,無論是從法理還是歷史角度來看,臺灣省都屬于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不容辯駁的客觀事實,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第二,中國大陸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已經足以在臺海地區建立起絕對的軍事優勢。中國大陸已經做好了維護國家主權的充分準備,而美國則已經開始從軍事上放棄臺灣地區了,例如美國的軍事部署開始側重于向第二島鏈移動,這說明美國清楚在臺海地區不是解放軍的對手。

臺灣問題是我們的核心利益,而不是美國的,所以美國根本沒有和解放軍在臺海直接對抗的勇氣和決心。

第三,美國霸權逐漸式微。為了圍堵遏阻中國,美國不得不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戰略收縮,這使得美國在其他地區的影響力逐漸下降,美國霸權也開始逐漸式微。正因如此,美國才難以在國際社會上逼迫其他國家在臺灣問題上跟隨美國給中國制造麻煩。

所以總的來看,臺灣問題必然會得到解決,兩岸也必然走向統一,這是歷史大勢所趨,美國也無法改變這一結局。如果美國要逆勢而為,必然會為此付出慘痛代價,佩洛西竄臺時中國大陸對美國作出的反制,就是對美國的一個警告。

長期以來,美國都意圖通過各種手段掏空“一中原則”,扭曲“一中原則”的具體內涵,以此給中國大陸解決臺灣問題增添阻礙。但從近期訪華的各國元首的表態來看,美國的這一圖謀顯然已經被我們粉碎。在我們的努力下,“一中原則”這一國際共識得到了進一步鞏固,中國實現兩岸統一大業的規劃,也得到了更多的國際支持。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