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政府撕毀合約,逼迫三家中企退出加拿大鋰礦開采,理由十分蹩腳

導讀綜合外媒報道,近日加拿大政府悍然撕毀對華合作約定,要求三家中國企業退出在加拿大“極其重要”的采礦項目,其中包括鋰礦的開采項目。按照...

綜合外媒報道,近日加拿大政府悍然撕毀對華合作約定,要求三家中國企業退出在加拿大“極其重要”的采礦項目,其中包括鋰礦的開采項目。

按照加拿大政府的說法,宣布這項決定是“出于國家安全和保護國內國際供應鏈的考慮”。

但很顯然,加拿大十分蹩腳的利益是在為美國張目,因為從全球新能源產業鏈布局的角度來看,加拿大本身其實并沒有在新能源產業鏈的全球格局中,占據太大的份額,所謂出于對加拿大“國家安全以及國內國際供應鏈”的考慮,本質上就是為美國的利益考慮。

因為加拿大本身就不存在關于鋰礦的供應鏈問題,而且也不是汽車電池的生產大戶,更何況資源本身就要外賣的,賣給誰怎么能影響加拿大的國家安全?

但如果把這里的加拿大置換成美國,意義就完全不同了,要知道拜登政府上臺之后,一直推動美國要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領域,與中國展開全面的“戰爭”,前幾天,拜登政府還特別批準了28億美元,用來扶持美國的新能源汽車電池企業的發展。

那么其中的“奧妙”就很清楚了,中國企業參股加拿大鋰礦開采項目,對于美國想要借助關鍵礦產,限制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因此美國鼓動加拿大以所謂國家安全的名義,將中國企業從加拿大礦產項目中剔除出來,就是為美國掌控這些礦產項目騰地方而已。

這件事對于中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外交關系來說,影響無疑是很大的,但是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整體布局來說,影響并不是很大。

一方面,加拿大本身的鋰礦資源在全球鋰礦儲量中占比比較小,不足以影響中國鋰礦進口的戰略安全,我國碳酸鋰進口的主要方向是拉美地區,而現在拉美地區左翼政黨執政,在關鍵礦藏領域推行獨立的國家政策,美國的影響比較有限。

因此只要中國和拉美之間的貿易合作是順暢的,美國和加拿大的小動作就影響不了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大局。

但這件事情之中體現出來的苗頭是非常值得警惕的,首先從美西方國家的角度來看,美國和加拿大向來是穿一條褲子的,現在加拿大宣布把中國企業踢出加拿大的鋰礦開采項目,說明美國要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領域,加緊對中國的圍堵與封鎖,推動對中國的不正當競爭。

另一方面,從全球鋰礦產業的布局來看,最近這段時間各大鋰礦出口國受到全球大宗消費品價格的上漲的刺激,出現了明顯的抱團取暖,以操縱鋰礦價格的趨勢。

加拿大這事是受美國操縱就不說了,中國主要的鋰礦進口產地,南美諸國現在也有了新動作。

此前阿根廷外交部消息人士透露,阿根廷、玻利維亞和智利三個鋰礦生產大國,正在致力于建設一個像“歐佩克+”一樣的“鋰三角歐佩克”,以在鋰礦價格波動的情況下,達成價格協議。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生產鋰礦的幾個國家,要學習中東產油國形成鋰礦出口統一價格,這無疑能夠提升鋰礦產出國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

而對于中國這樣的鋰礦進口大國來說,則意味著要以更高的價格進口鋰礦。

其實,如果是單純的美國唆使一些盟友,限制中國企業在其他國家的鋰礦投資,或者是單純的南美幾個鋰礦生產國組成利益集合體,推動鋰礦價格上漲,對中國的影響都不是很大。

因為我們是制造業大國,進口鋰礦是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鋰礦價格漲了,那么最終新能源電池的價格也會漲,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會承擔這個鋰礦價格上漲的代價,對企業來說影響可以轉嫁。

而且這種影響,肯定是全球普遍性的,當大家所買到的鋰礦石價格都上漲的時候,對中國經濟本身的影響就沒有那么大。

但現在一方面是美西方國家正在極力限制中國企業開采海外的鋰礦,另一方面是鋰礦生產國在想辦法團結起來抬高鋰礦的價格,這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來說,就是比較危險了。

邏輯很簡單,因為美西方推動不正當競爭,疊加鋰礦資源國抱團取暖,這兩件事情結合起來,會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全球競爭力,美國可以靠著跟澳大利亞等國的關系,獲得廉價的鋰礦,還不讓中國插手。

中國的主要進口產地又在抬高價格,那么中國新能源汽車電池的價格,最終必然要高于美國生產的,長期以往我們在新能源產業鏈的優勢就縮小甚至不存在了,對我們是非常不利的。

基于以上的原因,盡可能地擴大我國鋰礦進口的方向,保持保證進口多元化,以及與拉美等鋰礦主要生產國建立穩定的關系,就成了新能源戰略重中之重。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