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米訂單轉向巴西,美媒又酸又氣:不買美國的或破壞市場穩定

導讀日前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消息稱,136家巴西企業初步獲準對華出口玉米,一名主管農業工作的巴西官員向路透社表示,巴西或許將就此開啟對華玉米...

日前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消息稱,136家巴西企業初步獲準對華出口玉米,一名主管農業工作的巴西官員向路透社表示,巴西或許將就此開啟對華玉米銷售。

路透社認為中國在玉米進口領域的新動向,將奪走全球第一大玉米供應國美國的一定銷售額,美媒彭博社則在更早之前就下了結論,稱中國“罕見”地開始從巴西進口玉米,或將打破中美之間玉米的貿易結構,市場擔憂價格更高的美國玉米需求量會下跌。

顯而易見,彭博社對中國將玉米訂單轉向巴西又酸又氣,話里話外都在指責中國若是不買美國玉米,可能會破壞玉米市場的穩定,特別是會導致美國玉米銷量和價格下跌。

文章說得挺聳人聽聞的,但中國與巴西之間的玉米貿易不過剛剛開始,也就幾十萬噸的樣子,怎么可能會影響中美之間的玉米貿易結構呢?美國對中國和巴西之間的正常農副產品貿易如此緊張,又體現了什么心理?

首先,從中國玉米進口的結構方面來看,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玉米進口大部分都是從美國來的,其次的部分是從烏克蘭進口的,但現在由于俄烏戰爭的影響,中國從烏克蘭進口玉米的通道受阻了。

因此我們必然要尋求其他的進口渠道,來保證自己的進口多元化,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玉米出口國的巴西,很顯然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替代對象,因此中國尋求跟巴西進行玉米貿易,簡直是水到渠成。

一方面巴西與中國都是金磚國家成員國,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劃分邏輯來看,都屬于發展中國家,天生就有利益相同的地方。

其次最近這些年來,由于美國在拉美地區的霸權,讓巴西這個拉美大國其實是越來越不滿的,其它包括阿根廷、墨西哥、哥倫比亞等拉美較大的國家,都在尋求擺脫美國而獨立。

這種背景下,中國擴大與拉美國家的合作,也是符合貿易長期穩定性需求的,因此中國和巴西簽訂關于進口玉米的貿易協議,其實并不針對誰,而是為了各自的利益。

那么為何這么一項在我們看來非常正常的貿易,在美國媒體眼中,卻覺得能動搖中美玉米貿易的結構?

其實這得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個角度就是中國跟美國之間的玉米貿易規模太龐大了,按照去年統計的數據,2021年中國進口玉米達到2836萬噸,這其中70%是來自美國的。

換而言之,中國對美國玉米進口的依賴,和美國玉米對中國出口市場的依賴程度都相當之深,任何中國市場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給美國玉米出口結構,帶來很大的沖擊,而巴西又是世界第二大玉米出口國,每年玉米出口的數量也是上千萬噸級別的。

如果中國擴大從巴西進口玉米的份額,那么相對應的,從美國進口玉米的份額就會降低。

但實際上,如果考慮到中國每年如此龐大的玉米需求量,再加上現在中國從烏克蘭進口玉米的通道受到了限制,那么短期內中國和巴西之間擴大玉米進口貿易,其實是不足以影響到美國玉米的市場份額的。

道理很簡單,最開始巴西玉米代替的肯定是從烏克蘭沒辦法進口的那一部分玉米的份額,要知道,此前中國玉米進口量的20%以上來自烏克蘭。

如果以2021年的標準作為參考,20%就是近600萬噸的玉米,而現在中國和巴西之間的玉米只有進口玉米的貿易規模只有幾十萬噸,也就約等于1%的市場份額的樣子,這顯然是不足以沖擊美國70%的市場占有率的。

但是,這件事情背后反映出來的美國對于中國市場的緊張,其實也值得我們警惕。

道理很簡單,現在美國想要把玉米賣給我們,所以緊張的是中國跟巴西之間的玉米合作協議,可如果情況反過來,當我們想要大量進口糧食,而沒有地方可以進口的時候,美國掌握著這70%的市場份額,是不是可以拿捏我們?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管是農副產品還是能源產品,任何一種商品如果太過于依賴于單一的供應商,那么必然造成的結果就是供應商在你整個供應鏈體系中的話語權變重。

這方面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此前中國和澳大利亞關于鐵礦石的博弈,本來中國作為最大的購買方,按照顧客是上帝的原則,應該是對澳洲出口鐵礦石擁有著極大話語權的,但事實上是,澳大利亞在美國的操縱下,絲毫不顧中國的利益,反而拿鐵礦石當成是碰瓷中國的一個策略。

既然今天的澳大利亞能干出以鐵礦石來卡中國脖子的事情,那么未來有一天如果需要,美國也一定能干出用玉米來卡中國脖子的事情。

畢竟玉米不僅是一種糧食,更是很多養殖場的飼料用糧,一旦美國在玉米方面對中國進行限制,那么將極大地擾亂中國內部的農副產品市場,不利于價格的穩定。

從這個角度說,不管美國人說什么,堅定不移地擴大我國玉米進口多元化,擺脫對單一國家的依賴,才是唯一的出路。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