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就是從親密到疏遠,看著孩子蹣跚學步,看著孩子背上書包跑進校園,從高中結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會只增不減。
長大之后,孩子留給家長的大多數都是觸不可及的背影,所以很多家長都會格外珍惜孩子小時候的時光,雖然輔導作業讓家里雞飛狗跳,但是孩子從學校捧回獎狀的時候,家長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可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是每個家長都能與孩子和平相處,當孩子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發展和家長秉持的教育經驗背道而馳時,家長開始慌亂,懷疑自己,是不是用錯了教育的方法,懷疑孩子,曾經的小可愛去了哪里。
“為什么我越來越討厭女兒?”家長的自述,道出二胎家庭的痛楚
第一次當父母,個人內心都會有些忐忑,看著在自己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學生在小學四年級之前,一般都對家長的要求言聽計從,之后可能態度會有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擁有良好學習習慣,懂得整理家務,聽話懂事的樣子呢?但是家長預設的發展軌跡,學生不一定照做,這位寶媽的自述,就讓很多人看完心情很沉悶。
為什么我越來越討厭我的女兒?這是一個二胎寶媽的捫心自問,她將自己經歷的事情分享給了網友,一篇文字洋洋灑灑,寫盡了對女兒的控訴,道出二胎家庭的痛楚。
她講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女兒10歲了,在上小學,不善言辭但很善良,可是媽媽卻受不了了,女兒學會了離家出走,學會了早上怎么叫都不起床,還將自己的房間搞得非常亂,就連正常的刷牙洗臉,如果不提醒她,她就不干。
“懶、不愛學習、不體貼媽媽、叛逆”這是她給女兒身上貼的標簽,再反觀她自己,作為二胎媽媽,照顧一家人的衣食起居,陪女兒去上興趣班,寫作業的時候也盡量抽空陪伴,認為自己做得十分稱職,并沒有什么過錯。
可是結果是,兩個人相互不了解,寶媽更是說出了“希望她消失,永遠不再回來”的狠話。有人看完很疑惑,親生的至于這樣嗎?
也有人說,很理解這位家長的感受,因為很多的二胎中,確實存在讓媽媽感到無力的時候,大的要上學,小的要照顧得面面俱到,寶媽分身乏術,丈夫工作忙插不上手,這一切都很真實。
同情歸同情,這位媽媽的教育方式確有不妥之處
不理解的人認為寶媽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把自己當作一個“老媽子”,整天叨叨,難怪學生會感到厭煩,還有人說家長偏心,生了之后不能好好教育,為什么要生二胎。
理解的人感到同情,還給家長支招:學生到點上學要遲到了不起床,家長一遍又一遍地催促,給自己弄得心情不好,學生也反感,莫不如就不管她,上學遲到了被老師批評,學生自己就會長記性。
筆者倒是覺得,大家應該對一個身心俱疲的母親少一些惡意,要二胎不是因為大號練廢了,要再練一個小號,而是有很多原因,身為做教育的人,應該幫助家長找到合適的方法去面對,而不是相互詆毀,憎惡更深。
家長如何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中,做到不對孩子失望?
學生們的成長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家長要做的是,尊重學生的想法,讓他們執著追求自我的同時,給予正確的干預,但是這種干預不是嘮叨,不是重復,是說一句話,就起到效果。
從小學到初中,學生的性格塑造至關重要,為何一個乖乖聽話的小可愛變成叛逆的學生,家長得反思自己,是否沒有關注到學生內心的想法,或者在兩個孩子的身上進行了區別對待。
永遠別否定你自己的孩子,她做錯了事情,本身已經很難過了,如果家長還是以嚴格的態度面對,讓學生的自信心大打折扣,下次的溝通就不會再順暢,很可能她會捂著耳朵,不聽家長任意一句話。
筆者寄語:教育這件事,不是一個階段完成就交付了,學生也會變化,家長也要成長,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家庭成員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長。
今日話題:你的家庭中也有這樣類似的困擾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