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為貴,在某一方面有斐然成就的人,通常被稱為“天才”,智商是衡量天才的重要標準,他們的能力,普通人就算拼命努力,依舊追不上。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強,近現代,我國涌現許多人才,人盡皆知的有鄧稼先、袁隆平等老一輩人才,年輕的有曹原、韋東奕等等。
他們破解的難題,為人類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如今,又有一位世界級的天才要出現了,網傳他也破解了一道超難的題。
網傳張益唐破解世界數學難題,父母教育背景流出,難怪有數學天賦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網傳破解了黎曼猜想,解開這道數學難題,意義重大,將意味著超1000條數學命題可以升為定理,反之,則有一部分數學命題不成立。
很多人沒聽過他,畢竟不是中國國籍了,大多數人又對純理論學術不感興趣,不過,大家都知曉楊振寧,張益唐就相當于數學界的“楊振寧”。
如此優秀的天才,背后必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隨著此事上了熱搜,父母教育背景流出,看后不禁感嘆:“難怪有數學天賦”。
他出生在上海,父親是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的教授,母親是機關單位的文員,書香門第,高知識分子家庭,兒時與外祖母生活,13歲到北京和父母在一起,就讀于清華附中,后來因母親的緣故,又去了湖北的郵電五七干校。
從小接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學習成績優異,小時候又對科學十分感興趣,考上了北大數學系,研究生導師是我國著名數學家潘承彪,在校期間,經過系主任的推薦,作為公派自費生到美國深造,之后在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心中擁有鴻鵠之志,有了高學歷、高學位算得了什么,張益唐想要做出一鳴驚人的成績,不得不說,能力和抱負相匹配,必然會有一番成就,張益唐開始深入探索世界難題。
苦難方能鍛造一顆強大的內心,讓人變得更加強大
張益唐在證明雅克比猜想過程中,竟然發現博士導師的成果是錯的,他提出來后,學校倒是認可了他的數學技巧高超,導師卻覺得在“學術圈”丟了面子。
導師對他感到很厭惡,不想讓他畢業,連其他教授都看不下去了,最終逼得不行,方才讓張益唐拿到了博士畢業證,可是,導師還不給他寫推薦信,在美國就是如此,沒有推薦信,博士基本等于“失業”。
他四處流浪,飯館打工,去同學那蹭飯,經歷7年磨難,北大化學系的學弟,開了幾家聯盟店,邀請他計算報稅,這才有了轉機,輾轉幾次,到了一所大學當講師,不過,薪水少,又沒有科研資源。
張益唐卻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證明了一數論,驚動世人,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抱負,但他,不為名利所動,也不愿受其所累,盡最大努力靜心研究數學。
如果黎曼猜想被他破解,就會是本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家里人也為他感到驕傲,多年努力得到了最大的肯定。
其實,他的人生也有頗多遺憾,最難過的日子里,父親因病去世,全家人都聯系不上他,對于家人來說,是不是什么數學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團圓,至于,現在的生活如何,暫且不知,我們也不去打擾他。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影響不是一星半點
多數天才,智商普遍都很高,愛因斯坦智商為165,一般人難以達到的高度,叫人羨慕,天才的聰慧,不完全來自于后天努力。
據有關報告所述,智商有一定的遺傳性,大概占50%~60%左右,張益唐的父親作為清華大學教授,可見學術水平高,智商就會很高,母親能成為機關單位人員,想必智商、情商雙在線,有了良好的基因,成為天才的概率就會增大。
加上父母先進的教育方式,學生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張益唐流露出科學方面的天賦,父母沒有拔苗助長,不會讓他做沒盡頭的家庭作業,也沒有四處炫耀,因材施教,尊重他的想法和做法,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
其他家長在培養子女時,也是一樣,不要總是強調成績高低,多去聆聽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找到興趣所在,給足學生施展特長的空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一件易事,家長要多去反思,學會尊重子女的身心發展特點,讓學生自己找到人生目標。
討論話題:看了張益唐的事跡,你有什么感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源于網絡)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