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走出去”的機會,這是大家公認的道理。我們無法決定自己在什么環境下長大,卻可以通過報考外地的大學,到更令人向往的城市學習和發展。
尤其是對于那些個性鮮明,“很有想法”的同學,幾乎更是一窩蜂地“往外走”。或許很多人都會向往遠方,但畢業后卻可能發現,去外地有時并非主動選擇,而承載著無奈。
“沒背景才背井離鄉”,聚會時同學的話叫人無奈
小徐畢業于一所本科大學,從小深知家里條件不好的他,向來很懂事。同時,去遠方打拼的理想,也始終埋藏在他的心里。
因為擔心學習成本高,所以沒有報考大城市的高校;但完成學業,他便只身一人去上海尋找機會。后來綜合了多方面因素,他在北京算是暫時“穩定”下來。
雖然也換了好幾份工作,搬了好幾次房子,這一呆就是七年。這次又是面臨換工作,考慮到很久沒有回家,離職后的他便回到老家住一星期。
剛好一些留在本地的高中同學張羅著聚聚,于是他也參加進來。可回來之后,他的心情卻五味雜陳。大家談及工作和生活模式,小徐這才深刻體會到,有時自己怎樣努力也難以跟同學過上同樣的日子。
有位男生上學時成績沒他好,大學畢業時他直接回老家,那時小徐心里還認為對方“沒志向也沒能力”。讓他意外的是,對方已經成為事業單位的職員。
原來,家長早就幫他規劃好了這些職場路徑,大四時人家沒有出去實習,又很低調,正是在準備事業編制的考試。
現在的他雖然實收工資只有4千多,但是生活狀態要比月薪1.5萬的小徐明顯更好,至少不用擔心下個月如何度過。家長在畢業那年就幫忙買了房子。
而且,兩人呈現出的精神狀態也完全不同。那位同學的工作比較輕松,沒有特殊情況的話下午四點多就下班了。再看看自己,光是坐地鐵就要2個小時,十分疲憊。
對方說出一句很“刺耳”但又非常現實的話:除非天生是“工作狂”,不然誰喜歡讓自己那么累?沒背景才要“背井離鄉”,家里能安排的人,有幾個非要去外地呢?
現在才發現,畢業后能回老家工作的同學,家境往往不一般
在我們普通家庭看來,親戚鄰里問起子女現狀,好像在外地工作,尤其是比較大的城市,似乎顯得很體面。有的家長甚至真的認為,只要走出去就代表能吃香喝辣。
但是作為沒什么背景、沒什么熟人可以依靠的畢業生,想在另一個陌生的城市立足,其中的艱辛卻是別人無法感同身受的。
別看畢業生的工資超過一萬塊,但是房租、交通成本、吃飯,樣樣都是不小的負擔。有時自己工作任務太重,只好吃外賣,父母得知價格還要覺得他不知道攢錢。
想到同樣的年齡,同樣的老家,那位同學是在生活,而自己盡管這樣努力也只是生存,而立之年依然要擔心找工作,小徐不禁為自己曾經看不起對方圖安逸而感到哭笑不得。這才發現,原來大學畢業后能回老家工作的同學,多半“不一般”。
在小城鎮里,工作機會不是很多,對大學生的容納能力有限,去企業工作多半就是男生進工廠,女生當銷售。工作時間好又穩定而體面的,幾乎只有事業單位或者大型國企。
你會發現那些能在老家扎根的同學,大多家里有能力全款買房或者幫忙還貸;好一點的可以知道更多內部招聘信息,讓子女更順利地進入事業單位。
就算工資不高,可是工作相對輕松,以后成家了這種優勢更為明顯,不像在外地打拼的畢業生,可能自己都休息不過來,照顧家人更為難。
有人離開大城市,回老家當“庫管”
能回老家的大學生要么有家底,要么自己特別出色,不用找人脈也能進入機關單位。但是也有部分家庭普通的大學生,用另一種方式在小城市安家。
他們之中很多同學青睞庫管的工作,就是廠里的倉庫管理員,平時負責對物料、辦公用品的出入庫進行登記。其實這種崗位一般不需要高等教育學歷,工資一般、晉升空間也不大。
但是很多大學生已經不再一味追求體面和高薪。住在父母家里,自己有份收入,又不至于去流水線或者做推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