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之際,最新一期《科學進展》刊發的論文警告稱,地球到2100年將面臨一次大規模的滅絕,可能會消滅世界上超過1/4的生物多樣性。
據報道,這項研究由歐盟委員會的科學家喬瓦尼·斯特羅納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弗林德斯大學的科里·布拉德肖教授領導,研究小組開發了一個“虛擬地球”,以更好地繪制由氣候變化引起的全球滅絕現象。
研究結果指出,到2050年,所有植物和動物物種將損失10%,到本世紀末將上升到27%。
科學家們將此歸咎于“資源的過度開發”、土地使用的變化、過度采伐、污染、氣候變化和“生物入侵”。
科學家們表示,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推動下,地球已經進入“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事件”。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清單,有超過42100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
布拉德肖教授表示,今天出生的孩子如果能活到70多歲,就可以看到成千上萬的植物和動物物種的消失,從微小的蘭花和最小的昆蟲到標志性動物,如大象和考拉。
利用一臺超級計算機,科學家們創建了一個擁有15000多個“食物網”的世界,以預測相互關聯的物種的命運。
據悉,這個工具“可以繪制地球上所有地方的滅絕”,并預測了全球多樣性的嚴峻未來,毫無疑問地證實了世界正處于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事件的陣痛之中。
科學家們表示,“共同滅絕”現在被認為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一個主要因素,強烈放大了氣候變化等主要因素的影響。
共同滅絕指的是由于它們所依賴的其他物種屈服于氣候變化或其棲息地的變化而滅絕的物種。
獵物物種的喪失是一種主要的滅絕,因為它直接屈服于干擾,但由于沒有東西吃,它的捕食者也將滅絕。
總的來說,到本世紀末,共同滅絕將使最脆弱物種的總滅絕率提高到184%。
科學家們表示,“自然界最黯淡的時刻可能即將到來”,未來幾十年將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未來起到決定性作用。
文/南都記者 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