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次提“信心”,中央財辦解讀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樓市政策

導讀據新華社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了2022年經濟工作,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了2023年經濟工作。此次會...

據新華社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了2022年經濟工作,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了2023年經濟工作。此次會議作出了一系列新判斷和新提法、新表述,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會議指出,明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專家指出,未來將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政策舉措出臺。

12月19日,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當前經濟熱點問題作深入解讀。回應了有關明年經濟走勢、宏觀經濟政策如何發力、如何擴大內需和穩定消費增長,以及明年房地產政策側重點是什么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此份問答中,“信心”一詞共出現了10次,提出要提振市場信心,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以及外資企業。

經濟發展破浪向前。這是長城汽車重慶永川工廠智能化生產車間。 新華社發

判斷

明年我國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但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明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在回復如何看待明年經濟走勢時表示,綜合研判,明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明顯下滑,而我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行軌跡。一是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將給經濟恢復帶來重大積極影響,預計明年上半年特別是二季度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會加快恢復,經濟活力加速釋放。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今年已經出臺實施的擴大有效需求、促進結構優化政策,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政策效應將在明年持續顯現。明年還要根據實際需要陸續出臺新政策、新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發力,將積極促進經濟恢復發展。三是基數效應。今年經濟增長低于預期,客觀上造成今年經濟基數相對較低,明年只要經濟恢復正常增長,基數效應將對明年經濟數據形成一定支撐。

該負責人表示,明年宏觀經濟政策將在財政、貨幣、產業、科技、社會政策五大方面發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其中,對財政政策的要求是加力提效,明年要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的力度,提高政策效能,更好發揮財政撬動社會資金的杠桿作用。對貨幣政策的要求是精準有力,貨幣政策力度要夠,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第6屆中國-南亞博覽會現場,一款新能源汽車吸引了參觀者。 新華社發

打通堵點

經濟發展的堵點空白點,都是可大做文章的結合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3年的五項重點工作任務,其中,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放在五大任務之首。12月14日,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公布,部署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八方面重點任務;15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明確了“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和重要舉措。

“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必須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實現社會再生產良性循環。”中央財辦負責人表示,當前經濟工作中有很多領域,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的結合點,既能夠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又有利于擴大當期需求。該負責人舉例說,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就是典型成功案例。再如,今年不少南方省份由于干旱高熱出現缺電現象,而在東北、華北、西北一些地方又有大量風電光電無法消納,加大在電源布局、跨區域電力輸送、智能電網等方面投入,既擴大當期需求,又提高能源體系效率,為未來的需求增長和能源轉型創造條件。“可以說,經濟發展中的堵點、痛點、難點、空白點,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結合點。”

夜經濟“點亮”古商城。12月9日,游客在湖南懷化洪江古商城參觀游玩。新華社發

提振消費

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費能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談到擴大內需時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

消費是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居民消費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抓手。如今,消費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一推動力,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11年保持在50%以上。去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5.4%。因此,消費回暖對促內需、穩增長意義重大。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消費為主導的內需發展格局基本形成,這幾年受疫情影響,消費也是受沖擊最大的,但也是明年擴大內需最有空間和潛力的領域,因此要實現明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必須進一步加大力量提振消費,增加居民消費信心。

“2022年居民消費和2020年幾乎差不多,這很不容易,但也比去年水平跌了兩萬億。”12月18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民在《財經》年會2023上表示,這基本上是兩個百分點的GDP,這也是今年經濟增長沒有達到預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所以,補上這個缺口是明年工作一個重要的方面。

有專家坦言,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才是擴大內需的關鍵。近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一項研究顯示,疫情防控期間,高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的工資增長從8%下降到4%,而低收入群體的工資增長從8%下降到0%。工資增長速度低于GDP增速。

“老百姓收入增長放緩、預期下降,不敢消費、不便消費,存錢避險傾向上升的情況,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采取強有力措施,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增加消費場景,使消費潛力充分釋放出來。”中央財辦負責人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提高消費傾向高、但受疫情影響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適當增加消費信貸。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及時有效緩解結構性物價上漲給困難群眾帶來的影響。

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房地產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要釋放住房消費潛力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忠根對南都記者坦言,中國大部分百姓的內需主要在房子、學校和培訓機構、醫院、養老院里,所以中國的恩格爾系數在持續降低,但實際是中國居民的消費結構具有特殊性。

中央財辦負責人在回答如何有效穩定消費增長時還指出,針對住房、汽車、服務性消費等領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費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服務等消費。如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繼續實施免征車輛購置稅政策,推動汽車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等。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關房地產政策的表述引起廣泛關注,會議指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并購,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同時要堅決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要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等。

12月17日,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2022-2023中國經濟年會”上,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韓文秀對此也作了解讀:“深入研判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和城鎮化格局等重大趨勢性結構性變化,抓緊研究中長期治本之策,消除多年來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發展模式的弊端,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那么,明年房地產政策的側重點是什么?如何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中央財辦負責人在問答中提出,要充分認識到房地產行業的重要性,并指出房地產鏈條長、涉及面廣,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占GDP的比重為7%左右,加上建筑業則占到14%;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相關稅收占地方綜合財力接近一半,占城鎮居民家庭資產的6成,房地產貸款加上以房地產作押品的貸款,占全部貸款余額的39%,對于金融穩定具有重要影響,是外溢性較強、具有系統重要性的行業。

該負責人表示,要著力改善預期,擴大有效需求,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比如,在住房消費等領域還存在一些妨礙消費需求釋放的限制性政策,這些消費潛力要予以釋放;結合落實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決好新老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鼓勵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發展長租房市場;合理增加消費信貸,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費。

采寫:南都記者 陳秋圓 發自北京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