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想要擴大與德企的合作,收購漢堡港一個集裝箱碼頭35%的股份。然而,如今西方國家的對華氛圍并不友好,中遠公司此舉也遭到了“政治化”,德國經濟部、內政部等部門相繼反對該項目,拒絕接受中遠公司的入股。不過最近,事情迎來轉機,中企入股漢堡港突破了最大阻礙,德國總理朔爾茨已作出指示,要求各方鼎力支持。
據來自環球網的消息,對于中遠公司入股漢堡港碼頭一事,朔爾茨近日作出指示,要求具體負責此案的6個聯邦部門“尋找妥協方案”,以便能夠批準中企入股。雖然朔爾茨表示“一切都還沒有決定,許多問題仍然需要解決”,但很明顯,他已經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此事的贊同,讓中德企業之間的合作回到了正軌。
據了解,由于德國總理府沒有將對中遠的審查程序列入議程,因此目前僅靠反對此事的部門,無法做出否決收購一事的決議,如果在10月底之前,聯邦內閣仍沒有拿出否決決議,并且沒有延長審查的話,這筆收購交易將會自動生效。如今,朔爾茨正在推動各部門對此事妥協,批準中遠公司收購漢堡港碼頭35%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去年,中遠公司就提出過收購一事,那時德國部門都沒有對此事產生過異議,但在俄烏沖突爆發、西方對華政策轉向之后,德國執政黨內部在涉華議題上,呈現出了極大的分歧態勢,導致中企地漢堡港碼頭股份的合理收購意愿,成為了一些政客宣揚所謂“政治正確”的由頭,對此事采取了激進的反對態度,聲稱這會讓中企掌握所謂的“決策發言權”。
然而,作為股份合作的一方,漢堡港負責人并不認同德國政客的“威脅論”說辭,希望相關部門不要禁止中遠投資集裝箱碼頭的計劃;甚至漢堡港營銷協會主席馬特恩還發出警告,稱中企的投資不是威脅,反而拒絕中國人對于港口,乃至德國才可能是一場“災難”。這或許有一點夸張,但足以證明在德企眼中,中國投資方所能帶來的積極作用和重要性。
客觀而言,朔爾茨的這項決定,完全是在承受著黨派內部,乃至西方壓力的情況下,向中方拋出了橄欖枝,此事不僅是在支持中遠的收購計劃,同樣也給中德的合作消除了不少阻礙,加強了中德企業合作信心。而朔爾茨此時作出有利于中德友好的決定,或許是有三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雖然西方政客頻頻對華出言不遜,但卻無法改變如今中國與世界經濟的緊密聯系。此前,中國連續6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對德國來說,中德貿易是本國難以割舍的重要經濟組成部分,所以哪怕德國政府不斷呼吁德企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今年德國對華的投資實際上還是在大幅增長,德國企業的親華態度依舊堅定。既然此事無法奏效,朔爾茨也不必將雙方關系搞得太僵。
其次,失去了俄氣的德國,經濟狀況一直下滑,多虧前總理默克爾之前堅持采取和平發展的政策,讓德國經濟走上快車道,才讓德國有資本面對當下嚴峻的形勢。不過,若是不解開當前多方博弈的世界政治格局,久而久之德國也會走向衰落。對朔爾茨來說,西方的反俄立場十分堅定,自己也不好率先逃跑,但在對華政策上,西方內部就難以保持一致了,所以他帶著德國放棄參與這場“政治游戲”,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最后,雖然朔爾茨在上臺后,一頭扎進了西方的“共同價值觀”,但經過這么久的觀察,朔爾茨想必也看出來了,美方不斷“妖魔化”中國,阻撓中方與他國的合作,是為了與中國展開不正當競爭,利用影響力慫恿盟友犧牲利益,打壓中國的發展。至于在中國到底有沒有構成“威脅”這個問題上,不管是德國經濟界還是當下經濟呈現出的形勢,所給出的都是一個否定答案。
不過,從之前德國6個部門攜手否決中企入股一事,可以看出德國執政黨內部在涉華問題的分歧,還是十分嚴重的。在這種情況下,朔爾茨面臨的政治壓力不小,如何達成政治與經濟之間的平衡,是朔爾茨目前所面臨的難題。好在如今他邁出了正確的一步,沒有帶著德國一條路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