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選了埃爾多安,將留下隱患?8成俄羅斯人認為土耳其靠不住

導讀隨著北溪管道泄露、歐佩克+宣布石油減產,國際能源市場再次陷入動蕩之中。在這一系列事件背后,無疑是美國、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等國的新一...

隨著北溪管道泄露、歐佩克+宣布石油減產,國際能源市場再次陷入動蕩之中。在這一系列事件背后,無疑是美國、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等國的新一輪交鋒。但普京政府的一些思路,在俄民眾看來并不可取。

近日,有國際能源業人士在能源資訊類網站oilprice上發文指出,白宮方面認為,歐佩克+的減產舉動會造成三個影響,首先是推動能源價格上漲,導致全球通脹率飆升,最終阻礙經濟增長;其次是增加俄羅斯的收入,使得俄烏局勢持續惡化;最后便是極有可能導致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失敗,讓拜登政府此后無力應對中俄挑戰。因此,美方現在準備通過懲罰主導歐佩克+的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沙特,大幅削弱該組織的力量。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白宮方面在連續譴責沙特的同時,開始與國會山方面就具體措施展開磋商。從美媒公布的信息來看,美方可能的手段包括,以違反壟斷法為由起訴歐佩克+或沙特、以立法的形勢打擊沙特的石油出口、從沙特撤出軍隊等。但業界人士指出,美方此前應該能夠預見到,沙特不會在石油減產一事上聽從自己的指令。

雖然自二戰后,沙特就是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盟國,但隨著美國依靠頁巖油革命,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進而開始與沙特等傳統產油國爭奪國際市場,雙方的關系早已不再融洽。2014年時,沙特曾大肆增產,試圖用低油價逼死美國頁巖油,但并未成功。

沙特的外交策略也在2016年前后,逐步向同為傳統產油國的俄羅斯傾斜,與俄方在能源領域展開了一系列合作。2017年,兩國就曾共同減產推動國際油價上漲。雖說兩國間也有些摩擦,但在石油價格等關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問題上,兩國的意見基本一致。此次沙特帶領歐佩克+減產,也確實是有利于兩國。

除了美俄沙三方在歐佩克+減產問題上的博弈,在歐洲天然氣問題上,一場博弈也正在進行。由于地理位置較近且合作基礎良好,俄羅斯一直是歐洲天然氣的主要供應國,特別是在經波羅的海直達德國的“北溪”管道項目投入運營后,俄羅斯天然氣在歐洲市場的地位難以撼動,美國的液化天然氣一直難以打入市場。

液化天然氣船

直到俄烏戰爭爆發,美國才找到機會,借助能源危機,從歐洲大賺了一筆。但由于“北溪”管道的存在,只要歐洲能夠恢復和平,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大概率要被更加廉價的俄氣趕出市場。因此,安放在海底的“北溪”管道爆炸泄露后,美國立刻成了各方懷疑的對象。

除了美國,普京政府也在嘗試進一步開拓亞洲市場后,將目光也再度轉回了歐洲。這是由于,我國目前采取的是多源化的能源進口策略,即便是在俄方遭西方制裁,大量向我國提供低價能源后,這一策略也沒有改變。俄方的對華能源出口量雖然一直在增加,但仍要與沙特、美國等國競爭中國市場,難以達到利益最大化。因此,俄方現在不愿放棄歐洲市場,并開始開拓新的能源運輸線路。

原本,除了已徹底停用的“北溪”管道項目,俄羅斯還有一些陸上油氣管道,可以向歐洲出口能源。但這些管道不是要經過已成為戰場的烏克蘭,就是要經過已成為歐洲反俄先鋒的波蘭。因此,俄方只能將目光轉向土耳其,希望從黑海方向開拓新的運輸路線。俄總統普京在近日表示,俄方將在土耳其建設歐洲最大的天然氣樞紐,從土耳其向歐洲供氣。

普京政府選擇這條線路,自然是出于地緣政治形勢的考慮。地跨歐亞兩大洲,控制黑海出入口的土耳其,雖然也是北約國家,但近些年一直在美俄間左右逢源,并沒有跟隨美國展開對俄制裁。但相比普京,俄羅斯民眾卻對于土耳其不太放心。

俄《觀點報》發起的民調顯示,有78%的俄民眾認為,土耳其不能被視為未來幾年俄羅斯可靠的外貿伙伴。而俄民眾有這一看法也屬正常。在歷史上,俄羅斯與當代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干、克里米亞等進行了十多次戰爭,前前后后打了200多年。在冷戰開始后,土耳其也倒向了西方陣營,一直與蘇聯和后來的俄羅斯不對付。

俄軍的蘇24被土軍擊落

2015年時,土耳其還打下來過一架俄軍的蘇24戰斗轟炸機。直到2016年,土耳其軍方部分派系政變未遂,埃爾多安政府與美歐關系惡化,俄土關系才逐漸好轉。但在納卡沖突、敘利亞內戰等問題上,雙方仍有不少的分歧。

因此,俄民眾普遍認為,普京選擇和埃爾多安政府合作,通過土耳其出口能源的變數太大,很有可能會為未來留下隱患。所以只能是一時的權宜之策,必然難以長久。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