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的普京,打死也不會相信,有朝一日烏克蘭會逼著俄羅斯進行“戰爭動員”,會逼著俄羅斯部分地區進入“戰時狀態”,就算現在有人穿越回到2月24日俄烏沖突爆發之前告訴普京,普京也許只會微微一笑,將其作為“天方夜譚”。據中評社10月20日的報道,俄總統普京簽署命令,宣布頓涅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和扎波羅熱4個地區進入“戰時狀態”。那么“進入戰時狀態”到底意味著什么?
按照俄聯邦《戰時狀況法》的規定,自宣布進入戰時狀態之日起,俄政府有權在進入戰時狀態的地區“采取以下措施”,比如說,暫停政黨和宗教活動;禁止舉行集會、罷工;政府必要時有權征用任何組織和個人的財產;當地民眾要參加滿足國防需要的相關活動;參與消滅敵人的善后工作等等。從這里可以看出,普京宣布在這個4個地區實施“戰時狀態”,很可能是要就地打一場“人民戰爭”。
之所以這么說,主要是因為《戰時狀況法》規定的措施,的的確確包含了“人民戰爭”、“焦土戰”的內容。比如說,必要時政府可以征用人民的財產;比如說,所有人都要參加“滿足國防需要”的活動,包括“消滅敵人的善后工作”等等。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地居民必須參加“后勤保障”工作,以確保俄軍的補給;戰斗結束之后,還要參加“戰場清理”等善后的工作,個人財產必要時全部充公,“事后予以補償”等等。
從這些條條框框可以看出,隨著戰局的進一步惡化,當地俄軍已經“撐不住”了,所以才有必要宣布這4個地區進入“戰時狀態”,發動當地的居民、百姓“補充”或“支持”俄軍繼續打下去。當然,“進入戰時狀態”也意味著,該地區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到了很大的威脅,有必要遷移到“臨時安置的安全地帶”,但軍民一體、軍民合作無疑是更為重要的方面,重點突出的是“全民抗敵”,如果僅僅是保護民眾安全,撤退就是了。
由此可見,正如美國總統拜登在20日所言,普京宣布在4個地區實施“戰時狀態”,說明了俄羅斯“已經處在極其困難的境地”。拜登的判斷無疑是正確的,被打到要進入“戰時狀態”,當然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否則也不會“讓老百姓上”。剛剛被普京任命為駐烏俄軍最高指揮官的蘇羅維金大將的聲明也證實了這一點,他表示,前線全面吃緊,烏軍依然死咬著俄軍猛打,特別是在赫爾松地區,俄軍或不得不做出“艱難決定”。
有人說,這個“艱難決定”指得是俄羅斯可能使用“戰術核武器”,而不是“撤軍”。應該說動用“核武”的可能性很小,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普京不止一次表示“不打核戰爭”,“核戰打不得也打不贏”,這是俄方主動提出的,“五常大國”一致同意的;另一方面,咱們也分析過,事到如今,普京使用核武也不過是“掉進一個更大坑里”,將讓俄羅斯“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或被世界“永久性孤立”,且無法改變失敗的結局。
所以,實事求是,不遮遮掩掩地講,蘇羅維金的這個“艱難決定”,說白了,就是帶著赫爾松6萬居民“集體撤軍”,這個地區很可能“守不住”了。然而,赫爾松已經并入了俄聯邦,當地民眾已經是俄公民,如果俄軍走人,這些百姓不帶走,他們的悲慘結局是可以預料的,所以只能“一起走”,當然,如果這么做的話,赫爾松的“淪陷”也就變得不可避免了,這將對俄烏戰局,對俄羅斯內部政局,產生巨大影響。
從俄內部政局來看,考慮到按照俄聯邦的法律,赫爾松已經是俄聯邦的一部分,這也就意味著,俄羅斯“被反攻本土”了,而且還“本土淪陷”了。要知道在9月21日的電視講話中,普京可是信誓旦旦地表示,為了維護俄領土的完整,俄羅斯將使用“所有武器”,他還強調“這不是虛張聲勢”。此外,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也表示,俄羅斯將用核武器捍衛新并入俄聯邦的4個地區。
現在赫爾松即將被烏軍攻陷,普京會使用“所有武器”(包括核武器)嗎?如果不用,那豈不是“狠話變笑話”?俄羅斯是“紙老虎”的形象豈不是就樹立了。所以,從政治上來講,赫爾松如果“失守”,對于普京的壓力是非常大的,一個連本土都“守不住”的領袖,還有什么用?一個連“狠話”都無法兌現的領袖,還怎么“威懾”敵國?因此丟失赫爾松的政治代價是非常大的,會進一步加大俄羅斯內部的壓力。
就軍事上來講,赫爾松戰略位置重要,向東是扎波羅熱和頓巴斯,向西是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薩,向南是克里米亞。丟失赫爾松,烏軍將徹底切斷俄軍西進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薩的通道,使得俄軍第3階段軍事目標“化為泡影”,還能從赫爾松和哈爾科夫兩個方向,對扎波羅熱和頓巴斯形成“鉗形攻勢”,并威脅克里米亞。因此,不管是從政治上,軍事上來講,赫爾松之戰都是非常重要的,丟失赫爾松的代價“極大”。
當然,俄軍吃緊的地方不止赫爾松,其他戰線上的俄軍也陷入了苦戰,當地俄軍之所以準備“做出艱難決定”——撤軍,也是因為“調不到援兵”。在這樣的情況下,普京能怎么辦?就目前來看,還是“三步走”:一步,9000俄軍進入白俄,做出“二打基輔”的架勢,希望能夠“圍魏救趙”;二步,自然是“加快征兵”,目前已經動員預備役20多萬,還差10萬人,不過這個急不來,就算滿員了,還得“集訓”一段時間。
第三步,自然是“拖延時間”,怎么拖延時間,各地俄軍都吃緊,“無兵可調”,“前無去路,后有追兵”,這個時候自然只能是“進入戰時狀態”,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不是還有幾百萬居民嗎?都進入“戰時狀態”,一個是集中臨時安置,確保他們的安全;一個是服從國防調度,滿足國防需求;一個征用民間財產、包括房屋,進行“焦土戰”;還有就是讓他們參加“善后”,或者甚至部分參加戰斗。
實事求是地講,俄羅斯經歷過幾次“衛國戰爭”,比如拿破侖和希特勒的入侵,都是以民眾付出慘重代價而打贏的,如果當地居民真的能夠為國家獻身,不怕犧牲,“寧死不退”,俄軍當然能夠撐到30萬援軍的到來;但如果“戰時動員”不給力,老百姓也怕死,軍隊士氣也低落,說實話,進入戰時狀態恐怕“撐不了多久”,畢竟按照蘇羅維金大將的說法,烏軍那邊也是下了死命令,成立了“督戰隊”,寧可戰死也不能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