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碩)長三角貢獻了全國GDP的24.1%、城市互投總金額超過2700億元、門診費用直接異地結算惠及近千萬人次……11月7日在滬發布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報告(2022)》顯示,2021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為192.56點,同比增長6.49%,實現近三年最大增幅,區域一體化發展向更高質量、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邁進。
今天,中國經濟信息社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發布首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從產業融合、設施聯通、生態共保、民生服務和協同開放五大維度入手鑄造了一把“數字標尺”。在前期的基礎上,今年指數新增了“數字生態”與“綠水青山”兩項二級指標,進一步提升指數的內涵與準確性。
指數結果顯示,三省一市各揚所長、協同發力,2021年6.49%的指數增幅較上一年的2.80%顯著擴大,當前指數水平已達到2012年的1.69倍,十年來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6.03%。綜合來看,無論是區域GDP、工業增加值、高鐵營業里程等總量指標,還是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預期壽命等平均指標,長三角均屬于全國“第一梯隊”,保持國內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而從今年指數新增的“數字生態”“綠水青山”兩項指標看,長三角也是全國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排頭兵”。評價結果顯示,三省一市數字生態表現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上海、杭州、南京位列全國城市前十位,這些城市在數字基礎、數字能力、數字應用三方面均無短板,表現出強勁的數字創新能力和人才聚集效應。數據還顯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大都市圈GDP總量約12.6萬億元,已逼近紐約都市圈、東京都市圈等“國際頂流”。報告建議,對標世界級都市圈、城市群建設,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是長三角未來的發力方向。一方面長三角各城市提供的金融、航運、創新等領域需求,市場一體化為上海帶來巨大動能;另一方面,上海的平臺和專業服務能力通過區域合作形成網絡體系,在長三角空間腹地造就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集聚能級、平臺能級和服務能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