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0月31日發表題為《新時代的拐點?》的文章,作者是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麥肯錫咨詢公司(悉尼)高級合伙人克里斯·布拉德利。全文摘編如下:
在某些時期,幾十年里才發生一年的變化,而在另一些時期,幾年里就會發生十年的變化。過去三年,以新冠大流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和全面爆發的生活成本危機為標志,一切都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發生了,這無疑屬于第二種情況。
事實上,它給人的感覺與上世紀70年代初石油危機前后的情況非常相似。在那次石油危機之后,世界花了20年左右才恢復穩定。這一次,我們能否更快地寫就有關進步的新故事?
經歷時代挑戰
我們經歷過一系列充滿重大挑戰的時期。最突出的三個是二戰結束前后的頭幾年(1944至1946年)、1973至1975年的石油危機以及1988至1991年的蘇聯解體。就像地震一樣,每一個都突然釋放了圍繞斷層線積聚的巨大潛在能量,從而改變了全球格局。
那么,現在我們是否處在即將迎來新時代的拐點上?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新報告考察了當今世界的五個主要方面——全球秩序、技術、人口結構、資源和能源、資本化。
在考察所有這些維度時,報告都考慮了時代巨變的歷史。在二戰這場“大地震”后,經濟繁榮一直持續到1971年。聯合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美元成為與黃金掛鉤的事實上的全球儲備貨幣。經濟和社會從戰時動員轉向和平時期重建。“戰后繁榮時代”的基礎確立。
隨后出現了我們所說的“競爭時代”,即1971至1989年前后。代價高昂且艱苦卓絕的越南戰爭令美國陷入分裂,并暴露出其力量的局限性。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這加劇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和持續了15年的能源成本上升。發展勢頭轉向東方:日本的GDP超過了德國。尼克松訪華打破了美中兩國的外交僵局。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蓄積已久的壓力引發了另一場大地震,開啟了又一個新時代。柏林墻倒塌,蘇聯解體,歐洲地緣政治舞臺重新洗牌。中國在1992年鄧小平南方考察后重新致力于全面市場改革。同時,海灣戰爭成為美國展示其軍事實力的平臺。
萬維網也誕生于1989年,為數字革命奠定了基礎。中國和印度隨后融入全球經濟,開啟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減貧行動。我們將這一時期稱為“市場時代”。
回到我們自己的時代:健康、財富、教育領域取得顯著進步,全球互聯互通加深。人們的生活總體上變得更好了。30年前約有35%的世界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中;今天,這個比例已降至不足9%。累積效應是驚人的,而管理它的規則也相當穩定——至少到目前為止如此。
必須做好準備
我們還不知道新的動蕩會帶來什么后果。盡管我們可以分辨前進的方向,但五個領域中每個領域的復雜問題都有待解決。就全球秩序而言,我們似乎看到了多極化趨勢,但還不知道在實踐中會是怎樣。經濟是否仍是全球性的,我們能否為非經濟合作找到新的可行機制?
在技術方面,盡管數字化和連通性的關鍵驅動因素似乎接近飽和,但包括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在內的新一輪技術浪潮可能會帶來新一輪創新浪潮。這會對工作和社會秩序產生什么影響?
在人口問題上,一個年輕的世界正演變成一個老齡化、城市化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非傳染性疾病成為主要健康問題。我們會“優雅地老去”,還是資本和制度無法對不平等作出適當反應?
在資源和能源方面,人們有強烈的意愿將投資轉向低碳來源,但對各種類型能源的總投資似乎難以跟上需求的步伐。世界能否找到一條負擔得起、適應性強、可行的實現氣候穩定的道路?
最后,經濟增長率似乎正趨于正常,不斷增加的杠桿和信貸可能演變成資產負債表上的壓力。“經合組織世紀”將繼續讓位于“亞洲世紀”。
如果我們確實處于一場巨變的早期陣痛之中——這似乎很有可能,領導人不僅必須為新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也必須為塑造新時代做好準備。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