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12月15日報道稱,中國大陸的首次公開募股(IPO)2022年預計將創歷史新高。IPO融資額預計達6100億元人民幣,占全球一半左右。中國企業回歸國內上市,半導體企業等也根據國家產業方針積極上市。
據報道,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IPO融資額為1800億美元,與2021年的4680億美元相比大幅下滑。由于通脹和加息導致金融市場動揺,美國的IPO迅速減少。美國的融資額比2021年減少90%以上。
在這一背景下,預計中國IPO融資額比去年增長5%,連續兩年創歷史新高。在各交易所的融資額排行榜上,上海證券交易所排在世界第一位,深圳證券交易所居第二位,而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則跌出前五位。
報道稱,中國2022年的IPO數量為410家,相比2021年有所減少,但大型IPO增加。從美股退市的最大國有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和國有石油巨頭中國海洋石油相繼在上海完成大型IPO。融資額分別達520億元和323億元。
中國為了推動國內資本流向符合國家政策的重要產業,正在積極利用新興市場。國產半導體廠商海光信息技術和醫療器械企業上海聯影醫療科技等在上海的面向高科技新興企業的市場“科創板”上市。中國調查公司Wind的數據顯示,半導體和半導體生產設備的融資額為828億元,在各行業中最多。
據報道,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數據顯示,在2022年中國大陸的IPO中,“科創板”和深圳面向新興企業的市場“創業板”按數量計算占三分之二,在融資額方面占近70%。2021年開設的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融資額也有望達到近130億元。
中國為了簡化IPO手續,逐漸從證券監管當局負責審核的方式轉向交易所審核上市申請的注冊制。普華永道的孫進認為注冊制改革成為IPO強勁的關鍵,稱提升存在感的“科創板”和“創業板”體現出“資本市場對科技和創新的支持”。
畢馬威的劉大昌解釋稱,高通脹率、利率上升和貨幣緊縮不利于高科技企業在美國和香港上市。中國大陸的金融環境很少受到利率上升的影響。
據報道,2023年中國IPO也有望維持強勁。畢馬威的數據顯示,有約900家處于IPO排隊階段,預計資金籌措將繼續積極開展。普華永道預測稱,2023年IPO數量將達到400至460家,融資額將達到5900億至6520億元。
另據香港AM730網站12月15日報道,臨近年底,市場為今年新股市場統計相關數據,其中德勤中國預計港交所全球新股市場排名第四,僅次于上海、深圳和韓國證券交易所。
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發布《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2022年回顧與2023年前景展望》報告稱,截至今年12月底,以集資總額計,上海、深圳和韓國證券交易所將登上今年全球新股市場排名前三位置。其中內地A股市場今年預計有413只新股及集資5818億元人民幣,分別跌16%及增8%。上海有153只新股,募集約3576億元,深圳有185只新股共籌2093億元。香港方面,今年預計約82只新股上市,集資約1020億元,分別跌15%及69%。
據報道,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上市業務華南區主管合伙人及香港上市業務主管合伙人呂志宏指出,今年主要受地緣政治和宏觀經濟影響,因預期美國放慢加息等,明年新股數量及集資額將回升。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