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封面新聞記者席秦嶺 羅石芊 周翼
近日,從涼山州鹽源縣農業農村局集成技術示范片課題組傳來一個好消息:經過集成技術加持,示范區三個點位的水稻平均產量658.8公斤。
收割機正在收割水稻
高原上的水稻如何實現高產?據課題組成員謝鳳軍介紹,今年,鹽源縣農業農村局在梅雨鎮、龍塘鎮交界處清水河南岸片區建成3000畝集中連片的水稻種植基地, 示范區內選擇在當地種植過的,具有抗病高產、生育期適宜的高原粳系列、轟雜135、粳9、麗粳系列的中熟品種,以拉線栽秧或拉線開廂填心,栽成等行距或寬窄行,相鄰田塊或連片田塊行向垂直于道路的秧苗帶藥移栽栽培方式。
為實現示范區種植戶集成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多舉措穩固提升水稻產量與質量,教會農民科學種植方法,縣農村農業局搭建多種渠道服務平臺,建立“專家團+分診員+信息員”科技服務體系,加快科技綜合服務平臺和服務站點建設。
水稻豐收時遍地金黃
為了讓這些水稻長得好,產量高,農業科技服務人員走村入戶指導春耕夏管,當地群眾也很配合,采取配方施肥、均衡施肥科學管理方式,每20-30畝安裝一盞太陽能殺蟲燈,視蟲害發生類型安裝誘蟲板。收割后,采取秸稈綜合利用,將秸稈還田或氨化黃貯。
據介紹,園區內全面施用農家肥,園區畝均化肥農藥施量低于平均水平15%。經過集成技術加持,示范區水稻總體長勢良好,無大面積病蟲害,經過示范區科技推廣人員對三個點位的產量實際測量,分別測得產量分別為:787.06公斤,758公斤,431.3公斤,平均658.8公斤,突破鹽源歷史記錄水稻最高畝產,實現了集成技術后產量和品質的雙豐收。
鹽源,因鹽得名,漢代起建縣,有2000多年歷史,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鹽源盆地地勢平坦,光照強烈、河流在盆地內縱橫交錯,讓盆地內擁有優良的農業發展基礎資源。
鹽源縣水稻現代農業園區
據史料和出土文物證實,縣境盆地內的鹽井街道、衛城鎮、梅雨鎮、龍塘鎮、潤鹽鎮等地從明朝開始了玉米、水稻、馬鈴薯等農產品大規模種植的歷史,其中鹽源的水稻種植歷史悠久,舊有“紅瓦灰、黑瓦灰、河西大白谷”等品種,種植技術落后,產量因水源、天氣、海拔等因素制約,最高產量500公斤就止步不前。
90年代初,從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土壤肥料專科畢業、時任四川省委副書記的謝世杰在鹽源調研期間,品嘗到了高原盆地出產的“紅米”后贊不絕口,稱其鹽源為高海拔地區水稻種植的奇跡。奇跡過后,因為產量和水源等諸多因素,鹽源縣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地方品種“紅米系列”更是瀕臨絕跡。
今年11月,省人民政府印發《安寧河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2—2035年)》,明確到2035年,把安寧河流域打造成為民族地區共同富裕新樣板,形成布局更優化、糧倉更穩固、生態更優美、產業更高端、功能更完善和交通更順暢的“天府第二糧倉”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這個規劃中,將鹽源縣劃入協同發展帶。
據了解,鹽源縣將在水稻測產后,進一步總結經驗和優化方案,遠景規劃將在盆地壩區逐步擴大水稻種植面積至10萬畝,為解除水稻種植戶的后顧之憂,擬在示范區建成農產品初加工中心,形成年稻谷初加工量2000噸的能力。同時,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形成盆地內以蘋果、烤煙為主,雅礱江河谷地區和二半山區以核桃、青花椒為主,高寒山區以紅花椒和畜牧業為主的“垂直農業”產業布局,不久的將來,鹽源盆地將建成除安寧河谷地帶以外的又一處具有現代農業產業化的“糧倉”和現代優質高效農業示范區,成為帶動攀西經濟區特色發展、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