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習話讓黃河造福人民

導讀 視頻加載中...<script src="https://lf1-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視頻加載中...<script src="https://lf1-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歡迎點擊視頻,觀看本期《每日一習話》)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干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讓黃河造福人民。

這段話出自2019年9月18日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發源于青藏高原,橫跨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流經九個省份。黃河奔騰萬里,潤澤兩岸,哺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安瀾關系到我國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千百年來,由于流經沙漠沙地等生態脆弱區,黃河出現了裹泥卷沙、地上懸河等諸多問題,成為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難度最大、水害嚴重的河流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總書記走遍沿黃河9省區,并于2019年9月、2021年10月分別在河南鄭州、山東濟南主持召開座談會,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謀篇布局、指明方向。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近年來,沿黃河各省區和相關部門咬定目標、協同發力,根據上中下游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下大力氣推進黃河大保護、大治理。上游流經雪域高原、草場濕地,水源涵養是重點。有的地方組建護河隊,有的地方利用無人機巡河,不斷提升環境管理水平,強化上游水源涵養功能。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加強水土保持是關鍵。陜西、甘肅、山西等地加強林草種植,不斷將毛烏素沙地等“不毛之地”變成“綠洲”。各地在千溝萬壑中建的淤地壩有效阻攔了泥沙進入黃河。下游河道多為“地上懸河”,恢復河道生態功能是當務之急。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使原先的鹽堿灘變成如今水草豐茂、生物多樣性富集的濕地。

經過多方埋頭苦干,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率從1990年的41.49%,提高到2020年的66.94%、2021年的67.37%,實現了連續23年不斷流。去年,黃河干流全線達到Ⅲ類水體。在加強黃河大保護的同時,沿黃河各省區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綠色產業,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盡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們仍要清醒認識到,黃河流域水質和各省份空氣質量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仍需深入推進,沿岸城鎮污水收集管網仍有很多短板要補,工業、農業的清潔生產和節約用水仍需加快實現。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咬定目標、攻堅克難,持續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本期解讀:陳銳海 央廣網評論員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