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英國廣播公司《科學焦點雜志》網站12月10日報道,有三個主要因素限制了飛蟲能夠達到的高度:空氣密度、溫度和氧氣水平。這三者都與一個事...
據英國廣播公司《科學焦點雜志》網站12月10日報道,有三個主要因素限制了飛蟲能夠達到的高度:空氣密度、溫度和氧氣水平。這三者都與一個事實有關,即海拔越高,地球引力就會變得更弱,令空氣分子得以擴散。一定質量的空氣,分子越少,空氣就越“稀薄”——或者說密度就越小。
隨著空氣密度的降低,飛行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因為昆蟲翅膀能夠扇動的空氣分子越來越少。和人類一樣,昆蟲需要氧氣才能生存,但在離地6公里的高空,氧氣含量低于海平面氧氣值的50%,昆蟲很難維持翅膀的扇動。
最后,分子減少意味著分子碰撞產生的熱量減少。隨著海拔的變化,溫度會以復雜的方式變化。有些層面的大氣比其他層面溫度要高,但在地面和空中大約10公里高度之間,溫度會穩步下降至零下50攝氏度以下。
報道介紹,盡管存在這些障礙,有的昆蟲還是進化出了一些對策,令它們能夠在高空飛行。2014年,科學家發現,生活在海拔3.25公里的高山大黃蜂會在高空使用不同的飛行力學。它們以更大的弧度扇動翅膀,以在稀薄的空氣中保持高度。
在實驗室里,蜜蜂甚至可以在模擬海拔9公里——比珠穆朗瑪峰還高——的空氣密度和含氧量的小室內飛行。事實上,這一海拔的溫度會讓蜜蜂的飛行肌肉停止活動。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