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在對能源企業進行高達2000億歐元的補貼后,德國的企業界仍然看不到出路。《鏡報》等媒體認為難題在于德國找不到有效的天然氣進口渠道,只能購買昂貴的海運天然氣的話,這些補貼在明年就會被消耗完;而俄烏沖突還沒有停止的趨勢,這則意味著德國和俄羅斯握手言和不太可能。當前更危險的一件事是,如果德國工業企業看不到“希望”,他們將會嘗試搬遷到能源廉價的國家,美國就會成為這些大企業的第一選擇。
德媒認為朔爾茨突然改變對中國的態度,并決定訪華也是受到困境影響。之前和中國脫鉤的言論在政府內部非常流行,很多鷹派甚至已經開始推動法案,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在兩個月前曾揚言要“對中國問題上不再天真”。但后續國內出現數萬人抗議行動、經濟倒退后,德國就開始尋求和中方改善關系;朔爾茨為代表的“務實派”聲音首次壓過了綠黨的反華政客,迫使他們不得不在本月初承認現在“不能和中國經濟脫鉤”,這都來源于內部局勢突變。
3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披露了另一條消息:德國總理朔爾茨已經改變了其對俄羅斯的立場。埃爾多安表示他和朔爾茨進行了通話,在電話中對方開始試圖和普京尋找“共同語言”,盡管他在一個月之前還和普京的立場完全不同,所以埃爾多安認為“領導人的外交”才是解決國際事務的關鍵。這條消息讓各家媒體議論紛紛——德國領導人剛對俄羅斯展現出了強硬的立場,轉頭就開始尋找“共同語言”,變化確實來得太快了。
有分析認為,如果埃爾多安所言屬實,那么從這場經濟危機中朔爾茨是真的吃到教訓了,他們也越來越明白當前德國的“經濟敵人”不是俄羅斯和中國,而是教唆他們對立的國家。所有轉變都從德國經濟部上個月提交的年度報告開始算起,這份報告首次將德國明年經濟增長調到“負數”,可以看出他們受到的破壞有多大。現在想改變這一局面還不晚,德國如果能恢復之前的生產模式,從俄市場進口廉價能源和資源,加工后高價銷售海外,他們在歐洲的競爭力仍然強勁,但當前“如何恢復”是個難題。
此外,有不同觀點的人認為埃爾多安大概率是“會錯了意思”,德國絕對不可能單方面和俄羅斯尋求妥協,原因有兩點:第一是德國的基本路線仍然是“西方模式”,他們連近在咫尺的“北溪2號”管道都不敢開通,攝于美國的威脅,又何談敢于和俄方修復關系?其二是在俄烏沖突上有決定權和改變對俄政策權力的西方國家只有一個,德國作為駐軍國和美方的地位差距過大,朔爾茨如果敢和普京跨過這一步必然會遭到美方的壓制,他們不可能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