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中國境內疫情多點頻發,不斷有大中城市進入靜默狀態。中國經濟形勢較之去年更為嚴峻,除了美元加息、俄烏戰爭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外,疫情防控導致的流通障礙應該是主要因素。
當下,中國經濟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疫情防控需要控制人員流動而經濟活動需要暢通人員流動。而解決矛盾的路徑應該是對疫情防控策略進行調整,達到既要防止新冠病毒大面積傳染導致重癥率和死亡率上升最后擊穿中國醫療系統的防火墻,又不能因為疫情防控而大面積阻滯人員流動導致經濟風險增長。
由于新冠病毒變異趨勢不確定,人們并不能確切地肯定病毒的致病性減弱或者增強。從原始毒株到德爾塔再到奧密克戎,人們樂觀了一陣子,認為病毒為了自己生存會朝增加傳染性降低致病性的方向變異。而這種認為被證明是人們主觀愿望的反應,與最近出現的變異毒株表現了某種原始毒株的性狀,不僅傳染性強且毒性大相矛盾。大量的無癥狀感染者增加了傳染的隱秘性。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1日發稿,全美24小時內新增44,437例新病例,新增死亡人數165人。從美國的躺平政策看,這顯然是一個極不完全的統計數據。
美國公共衛生專家警告,美國新冠疫情今年秋冬季或迎來新一波病例“激增潮”,不僅要小心奧密克戎毒株新亞型近期在美國加速傳播,也需警惕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疊加威脅致使醫療系統承壓。中國專家鐘南山等院士也發出同樣的警告,指出要防止今冬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疊加導致疫情再爆發。
所以,那些取消“動態清零”措施的呼吁是不切實際的,我們只能在如何做好動態清零上繼續摸索前進,總結經驗汲取教訓。
從政府方面看,主要問題出在防控的精準性和迅捷性不夠,于是“只好”層層加碼防控措施,導致大量非感染人群被迫接受隔離,嚴重影響群眾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一個小區發現一例則全員隔離,一個城市發生幾例則全城靜默,無論從哪個方面講成本都太高。特別是“時空伴隨”措施使人莫名其妙地綠碼變黃頃刻間失去自由,群眾對此難以接受時,便對防控措施產生抵觸情緒,反而影響動態清零的防控措施的落實。
從群眾方面看,也有因不重視個人防護導致自己成為傳染源感染一大批影響一座城的現象。尤其是從外回到或進入某一個城市,不自覺向社區報備、不自覺做核酸、不自覺在家或駐地做短暫隔離觀察、不自覺帶口罩,肆意外出參加聚集性活動,結果導致大面積感染。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防止自己成為傳染源”,就可能從源頭上控制病毒的傳播。
一.要做到精準
所謂精準,即“只隔離感染人士,不隔離非感染人士”。這樣,非感染人士照樣可以正常地進行生產與生活。而對感染人士的隔離又嚴格區分無癥狀、輕癥、較重癥和重癥四類患者。做不到精準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測不準。測不準,即感染者核酸檢測不呈陽性。這說明檢測試劑應該不斷改進,提高準確率是關鍵。提高檢測的準確性,這是科研人員的任務,需要和病毒變異速度賽跑。
第二,速度慢。核酸檢測后到獲得檢測結果的時間太長,被測人員在等待中不僅心理壓力大且會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提高獲得檢測結果的速度,這也是科研人員的任務,也需要和病毒變異賽跑。
第三,不方便。動輒一個城市全員核酸檢測,不僅政府組織難度大,群眾也覺得很惱火。方便,就應該是個人都可以簡便操作進行自我檢測。不久前,新加坡政府發給每個幼兒園小朋友一盒家用快速檢測試劑(如下圖)。檢測操作簡便,十五分鐘出結果。結果呈陽性,馬上通過網絡向社區報備,社區立刻安排隔離,不影響鄰居。家里其他人居家隔離兩天觀察,結果是陰性即可出門,對家人影響也不大。
二.要做到迅捷
由于中國長期實行“動態清零”,所以仍然是輸入性疫情為主,未見報道本土發生病毒變異的情況產生新毒株的情況。所以,我們得切切實實的感謝“動態清零”。
輸入有兩種,對國家而言主要是境外輸入,對城市而言主要是市外輸入。迅捷,即早發現。早發現,就是指發現某傳染鏈條的“第一個感染者”。中國對入境人員采取隔離七天措施,就是為了早發現,如果把每一個可能的“源頭”控制在隔離點,使走向社群的人員都是非感染人士,那就沒有傳入的可能。比較而言,難點還在控制市外輸入,因為其交通工具可能過于普通而形式多樣,沒法說把下火車、下汽車、下輪船的人都弄去隔離。也就是說,政府拿這部分人員真沒有辦法。怎么辦?只有靠兩個字:自覺。
自覺,就是前文說的每個人都做到“防止自己成為傳染源”。如果每個人都真的做到了“防止自己成為傳染源”,也就做到了早發現,迅捷阻斷傳染。
操作也簡單,例如A先生從市外乘火車到達某市,只需做到:
第一,行前自覺自測,確認陰性后再出發。
第二,將自己到達的大致時間報告目的地的社區(或通過酒店報告社區)。
第三,帶口罩,洗好手。到達后需乘其它交通時注意與其他人保持距離。
第四,到達后自覺自測,若自測陰性,報告社區并自覺在家或酒店隔離觀察一天再測,再報告社區,若陰性就可出門。若出現陽性,則報告社區后聽從社區安排。
另外,任何人如果出現感冒癥狀都可以自己自測,是陰性就按感冒治療。若陽性,則自覺報告社區,聽社區安排隔離。社區可能還要確診檢測,若陽性則采用隔離點隔離。如果報告人的家庭條件允許,也可以采用居家隔離。
三.非重癥不住院
由于中國應接種人群的疫苗接種率高達90%,而疫苗對重癥控制很有效。故,感染人群中大量的是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患者,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患者絕大多數是可以自愈的,隔離的目的是防止傳染他人。
建議都自備一個血氧儀。判斷是不是重癥,除了個人癥狀嚴重外,血氧濃度在95以下是重癥的一個可參照指標。介于重癥和輕癥之間的較重癥可以去社區醫院治療新冠疾病的專科門診做一些緩解癥狀的治療,最多像得了一場重感冒,可以請中醫開點中藥調理一下,十天左右就會痊愈。
關于后遺癥,一般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者不會有后遺癥。后遺癥主要發生在重癥患者和較重癥患者身上,事實證明中醫對緩解或治療后遺癥是有效的,這算是中國人獨有的福音。
四.改進疫情專用網絡系統
最好全國一張網,統一要求,嚴控地方加碼,取消“時空伴隨”等過度防控措施。同時以社區為“根據地”建立社區疫情網絡防控中心。剛才提到的無論誰,自測后都須向社區報告自測結果,使社區對每個常駐人員和流動人員都能掌握,及時根據收到的報告采取措施,做到迅捷反應和精準防控。
五.防止醫療擠兌
基本思路:建立專用防治新冠疾病的醫療體系,以免與其它病患爭資源。
第一,社區一級醫院設立新冠檢測中心和專科門診,檢測中心負責配合社區對自測陽性者進行確診檢測,門診滿足新冠疾病較重癥患者的治療需求。
第二,大中型醫院設立治療新冠疾病重癥患者住院部。只有確診為重癥的新冠疾病患者才允許住院治療。
這樣的兩條措施就把新冠患者與其它患者隔離開來,不因為防治新冠患者而影響其它患者就診,有效防止醫療擠兌。
第三,建立特殊人群的健康檔案
社區和醫院聯合建立轄區內有嚴重基礎疾病人群檔案和老年人群的檔案,對這群人制定特殊保護措施,例如對養老機構的嚴格防控。
因為新冠重癥患者絕大多數發生在有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身上和老年人群身上。保護好這兩大人群,是減少重癥患者的主要措施。
一句話,有效減少重癥患者是醫療系統不被擠兌的主要措施。
六.開發治療新冠患者的藥物
前面說了要不斷改進核酸等檢測試劑使之準確、速度快,此外也要大量研發預防和治療新冠疾病的藥物。目前,增強人體免疫力以抵抗病毒入侵是藥物開發的主要思路。研發直接殺死病毒的藥物是一個世界難題。中國特別可以在中醫藥研發上做文章。
除了研發藥物,系統總結已有的治療方法也很難重要。前文說社區醫院開治療新冠疾病的門診,都得依賴有系統成熟的治療新冠疾病的方法。
七.使自己不成為傳染源
由于新冠疫情被西方一些政客政治化,社會上謠言甚多。有傳言說新冠病毒是殺不死的、滅不了的。這是典型的謠言,世界上沒有長生不老的生物。滅不了,不是新冠病毒有多厲害,是它成功地得到了西方政治操弄的保護。
事實證明,隔離,讓病毒一定時間內找不動宿主,它就死了。所以,隔離就是最有效地控制疫情發展的辦法。如果全球統一從某天開始,都在家隔離十天半月,新冠病毒早就絕跡了。問題在于人戰勝不了自己,尤其是那些被西式“自由民主”忽悠瘸了的人。躺平,放任大量人群感染,等于制造了若干天然的病毒培養皿,給病毒變異提供了溫床。如果病毒真能認為人們并沒有要徹底殺死自己的意圖,當然不必要朝傳染性強而毒性弱的方向變異啊!
中國“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使疫情中中國的重癥率極低。有人就開始冒雜音了——花么多錢和精力又是搞核酸檢測又是隔離,一場疫情才死了幾個人,為了幾個人折騰一座城。這純粹是邏輯顛倒的謬論!如果不堅持“動態清零”,那就可能不是死幾個人的問題,而是成片倒下的問題。引用某作家的話:一粒灰塵落在某些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有的人說硬話,是因為“死亡”只這粒灰塵沒有落到自己頭上。
中國“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老百姓保護得太好,也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使得部分人談新冠色變,怕感染病毒。可奇怪的是,如果因為怕就重視個人防護也好呀!但有的人既怕又不自覺防護,該戴而不帶口罩,即便封控期間也有人專空子外出溜達。更惡劣的是,極個別人知道自己感染了還到處亂跑。所以,提高人們防控意識和為社會作想的自覺性是關鍵中的關鍵。
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染渠道還是人傳人。根據本文已經做過的分析,只要每個人都做到“使自己不成為傳染源”就沒有傳染源,疫情就不會再次爆發。因此,建議今后的宣傳口號增加一條“使自己不成為傳染源”。要想自己的生活不受影響嗎?那就“使自己不成為傳染源”。要想自己能正常工作嗎?那就“使自己不成為傳染源”。要想自由地出行嗎?那就“使自己不成為傳染源”。
每個人都還要明白一個道理:即使受到出行阻滯的是別人而不是你自己,也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困難,比如商場沒人賣貨了你怎么辦?醫生都上不了班了你要看病怎么辦?學校沒老師上課了你的孩子上學怎么辦?所以“使自己不成為傳染源”既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既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別人,最后還是保護自己。
八.需要法律加持
既然“使自己不成為傳染源”是“動態清零”最有效的防控措施,除了宣傳教育、防控措施指導外,制定應對新冠疫情的臨時法律法規也是必要的。
如果做到了國家有關“使自己不成為傳染源”的所有要求還是成了傳染源,那就是被動成為傳染源,當然無需負法律責任。
如果因為沒有做到國家有關“使自己不成為傳染源”的某些要求而成了傳染源,就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如此,才了能保證人們自覺“使自己不成為傳染源”。
九.要有防止疫情擴散的預案
國家或者說政府一定是有預案的。這里特別強調的是,大型的機構、社團、工廠企業等要有預案。這次鄭州富士康事件就是一個嚴重的教訓——被感染者居然沒飯吃!
無論防控措施有多嚴厲,長時間下去出現漏洞是必然的。大型機構、社團、工廠企業等要求應對突然爆發大面積感染的預案。預案的基本要求是,不能有餓了沒人管、凍了沒人問、病了沒人治的情況發生。
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絕不只是一句口號!
十.懲罰也要實事求是
群眾反感的不是“動態清零”本身,而是層層加碼!而層層加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如果一個地方出現疫情,這個地方的責任官員會受到嚴厲懲罰。
如果僅僅遵循如此簡單的邏輯,官員們自然會用層層加碼來應對。如果有充分的客觀證據說明,本次疫情突發就是某責任官員不負責所致,當然應該懲罰。有些疫情爆發真還不是因為官員不負責,就是因為許多不可控因素的疊加。
實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指南,抗擊疫情也不例外。我們講“精準抗疫”,處理官員也要精準。
當然,本文只是一些建議,是本人面對越來越嚴峻的疫情和經濟形勢的有感而發,但愿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注:本文作者為“秦安戰略智庫”核心成員牟林,為本平臺原創作品,新的一年,祝愿大家攜起手來、戰勝疫情、遏制霸權,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