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拒統沒有出路!臺軍四十三億元重大項目,因成本飆升招標失敗

導讀隨著近年來解放軍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我們逐步補上了歷史的欠賬,因此就有媒體對外宣稱,一旦臺海爆發軍事沖突,臺空軍絕大多數戰機在起飛...

隨著近年來解放軍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我們逐步補上了歷史的欠賬,因此就有媒體對外宣稱,一旦臺海爆發軍事沖突,臺空軍絕大多數戰機在起飛之前就會被解放軍摧毀在機場里。數典忘祖者為了避免這種局面的出現,進行負隅頑抗,2020年島內的臺空軍計劃在清泉崗機場修建三十六座“抗炸機庫”,該項目計劃于2020年開工,在2026年完工,共斥資四十三點九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十億元)。臺空軍希望這些“抗炸機庫”可以抵御三千三百磅炸藥爆炸的能力,這樣的話即使是解放軍的中等口徑火箭彈直接命中機庫,也不會對其中的飛機造成損傷。

臺軍機停在機庫中

盡管島內臺軍的白日夢做得非常漂亮,但是現實卻狠狠地打了這些數典忘祖之人一個響亮的耳光。據環球時報轉載臺媒中視新聞網報道,原計劃于2020年開工的三十六座機庫的建設工程,居然時至今日仍未招標成功,就更遑論開工了。

臺空軍“參謀長”黃志偉解釋稱,由于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的影響,勞動力成本和物料成本雙雙上漲,可是臺空軍的招標價格卻并未提高。眾企業見成本暴增,而臺空軍給出的報酬卻沒有增加,便覺得無利可圖,于是紛紛退出了競標。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一家企業宣布承包該項工程。黃志偉表示,目前正在向“公共工程委員會”申請,希望可以提高項目撥款,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競標。黃志偉對臺媒表示,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今年年底就會有企業承包此項工程,明年夏季即可開工。不過臺灣當局的效率有多么低下眾所周知,修建三十六座抗炸機庫的項目不知究竟何時才能真正開工。

這件事情再次證明了,臺灣當局妄想以武拒統,是根本走不通的。修建機庫項目招標多次失敗,人力成本和物料成本上漲只是部分原因。根本原因在于,這種明目張膽地為“臺獨”勢力張目、對抗祖國統一歷史大潮的項目,只有那些只在乎臺灣省本地業務,且毫無家國情懷的企業愿意承接。可是這種企業規模小、技術能力低下,自然無力修筑可以抵擋火箭彈直接命中的機庫。即使臺灣當局提高了預算,憑這些企業的技術能力和施工水平,造出來的機庫也不可能達到臺空軍所希望的標準。

更何況,就算臺空軍造出了可以抵擋三千磅炸藥爆炸的機庫,又能怎樣呢?一個軍用機場若想正常運行,需要的不僅僅是機庫,還需要跑道、武器庫、油料庫、指揮所、保養維修中心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即使臺軍造出了想象中的機庫,戰爭如果爆發,解放軍也可以通過炸毀機場跑道、炸毀油料庫、炸毀武器庫等一系列方式癱瘓這座機場的運行,讓臺空軍的飛機無法起飛。這樣一來,臺空軍制造這些機庫,唯一的意義就是讓解放軍可以繳獲完好無損的戰機而已。

目前為止,防止密集中短程導彈和精確制導火箭炮轟炸機場的唯一貌似可行的戰術,就是美軍一直在亞太地區推行的分布式殺傷鏈戰術和“馬賽克戰”戰術。其核心要義就是拒絕修筑大型軍事基地,轉而修建大量簡易空軍基地,將其散布在各個地區,從而讓解放軍的導彈和火箭彈難以在短期內全部消滅。但是這一戰術臺軍卻無法效仿,因為在西太平洋上大小島礁星羅棋布,美軍有足夠的空間修筑大量機場。可是臺灣島面積有限,尤其是臺灣島大部分土地面積均為山地,根本不能修建機場。更何況,修筑海量機場的費用即使是美軍都難以接受,就更遑論經費十分拮據的臺軍了。

總而言之,臺空軍試圖修建幾座抗炸機庫,以此來負隅頑抗的幻想,除了可以讓解放軍繳獲完好無損的戰機外,沒有任何意義。而更可笑的是,原本計劃于2020年開工的工程,居然到2022年年底還未競標成功。2026年修好三十六座機庫的既定計劃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實現了。這一事件充分說明了島內當局和臺軍腐敗無能,也再次說明了,無論臺灣當局如何上竄下跳,都不可能阻擋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以武拒統,只有死路一條。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