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軍事專家PY分析指出,俄烏沖突自近年2月份開始以來,雙方已經纏斗了大半年,烏方擊退了俄軍初始進攻,隨后俄軍不斷攻城略地,但近期烏軍又進行反攻。雙方動用了大量老式裝備,不斷進行地面拉鋸戰。都到了21世紀了,為什么不打信息化戰爭?關鍵在于雙方都是在倉促間投入這場大規模沖突的,而沒有動腦子運用信息武器。
信息武器實際在“二戰”末期產生,當時絕大多數人都將其看成一種可以在戰場上隨意使用的“軟殺傷手段”。只有在經過馬島戰爭和兩次海灣戰爭,見識到其在高科技戰場上的巨大決定性價值和威力后,人們才逐漸明白信息武器也需要靠合理作戰樣式加持。信息戰武器作為一種“主戰兵器”迅速獲得了戰略打擊力量的定位。但實踐中,人們在“理解武器”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卻多為“理解倒退”現象。
在“理解武器”過程中,很多情況下是以認識主體群體的“走彎路”形式實現的,有的甚至是以“走回頭路”的形式獲得認知的。與其他的群體型認知活動相比,例如在航母建設過程中“走彎路、走老路、走邪路、走回頭路”等真實案例不勝枚舉。日本是世界上第一艘專用航母下水的國家,這艘名叫“鳳翔”的航母比其山寨原型即英國的“百眼巨人”號航母下水還要早,但這并不意味著日本的航母技戰術水準必然是世界第一。
因為在航母出現之后日本海軍中就分為山本五十六等人的“航空主兵派”和傳統的“艦隊派”,因此圍繞對航母這件主戰兵器的發展路線是一直處于爭斗中,最后竟達到為爭斗而爭斗的歇斯底里狀態。當日軍在瓜島大戰后航母兵力損失殆盡時,“艦隊派”立即占據了主導地位,使得海軍裝備建設全面倒退,重新走上“大艦巨炮”的艦隊決戰思路,并一直保持到全軍敗亡,戰敗投降。
而1923年美國瓊勒將軍第一次提出現代兩棲戰學說,建立起海軍陸戰隊的兩棲艦隊力量來試驗這一學說。與此同時美國還創建了航母特混艦隊行動學說,并在“二戰”中實踐了這一理論。后來的經歷證明,盡管美日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后來美軍憑借對現代海戰兵器的較高理解力最終獲勝。這都是“動腦子”的成果。文/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