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德國總理朔爾茨受中方邀請 ,將于11月4日訪華。在訪華之前,朔爾茨可謂是做足了準備。
前段時間,朔爾茨力排眾議,為中企“開綠燈”,同意了中遠海運入股漢堡港碼頭的合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算是朔爾茨在經濟合作領域主動展現出德國想要與中國深化合作的意愿。
而現在,朔爾茨再次做出承諾,在政治方面向中國釋放友好信號。據《俄通社》報道,近日,朔爾茨在為德媒撰文時,尤其提到了臺灣問題,并強調,德國已認定“一個中國”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在聯大會議上,還曾公然叫囂“若大陸使用武力手段收臺,德國將向臺當局提供幫助。”當時,這番不負責任的言論,還曾在外交領域引起了一陣風波。
但如今,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訪華前夕,重申了德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保持不變,并承諾堅持“一中原則”,也算是做出了最終的定調,一來是為了向中方有個交代,二來也是避免德國國內政客再就此事炒作。
不難看出,朔爾茨近期對中國的態度有了極大的轉變,由此也能反映出,對德國而言,此次訪華的重要性。除了重申堅持“一中”以外,朔爾茨還解釋了訪華的原因,他認為現在的中國飛速發展,不再是10年前的樣子了,中德關系不應該“脫鉤”。
結合目前的國際局勢來看,疫情肆虐、俄烏沖突延續至今,歐洲國家通脹壓力倍增、經濟衰退嚴重,種種危機交織蔓延,而美國還在一旁煽風點火,企圖借著歐洲打擊俄羅斯、圍堵中國,導致歐洲乃至亞太地區的局勢都陷入緊張。
而中國在這種大背景下,卻依舊展現出了穩定的經濟發展態勢,扮演了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角色。現在,德國作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大國,主動訪華尋求突破口,這不僅是加深中德關系的良機,更是發展中歐關系的關鍵。
從以往中歐之間的合作發展來看,中歐有著密不可分的貿易合作關系,可以說,中歐關系的穩定,為全球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換句話說,中歐之間不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在地緣上也沒有明顯的沖突,作為當今世界兩大經濟體,中歐發展友好的合作關系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此前,中歐關系之所以一度陷入緊張,關鍵就在于在一些西方政客的鼓噪下,部分歐洲國家附和美國,錯誤地將中國擺在了“制度性對手”的位置上,對華認知出現了偏差,導致了中歐合作一度受阻。
現在朔爾茨訪華,可以說背負著為中歐關系尋找新發展前景的重要任務,從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角度來看,朔爾茨也應該通過這次訪華,明確對中國的態度,為中歐之間將來的穩定合作鋪路。
另外,不僅朔爾茨在此次訪華之行中,應該盡力為中德、中歐關系尋找突破口,歐洲也應該借此機會重新擺正對中國的態度,無論是經濟領域,還是涉及到中國核心利益的關鍵問題上,歐洲都應該以尊重、務實的態度對待中國。
說白了,歐洲在國際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如今歐洲的發展似乎陷入瓶頸,主要原因就在于部分歐洲國家跟隨美國一起試圖阻撓中國的發展,但最終卻反噬了自身。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中歐關系的定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近期和法國外長的兩次通話中都作出了清晰闡述。第一次通話中,中方表示支持歐洲實現戰略自主,并認為歐洲的未來應該掌握在歐洲人自己手中;第二次通話中,中方再次表示愿意持續推進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發展。
可以說,中國對歐洲的政策保持著連續性和穩定性。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中歐關系都應該維持友好合作,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中歐關系或許還會被賦予更深層層次的意義,但這一切基于歐洲能夠盡快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積極深入與中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總而言之,朔爾茨此次的訪華之行意義重大,對中德、中歐乃至整個國際局勢都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當然,至于今后中歐關系如何發展,具體還是要看朔爾茨接下來的對華態度,以及在朔爾茨結束訪華之行后,德國的實際行動、歐洲的整體動向。希望朔爾茨此次訪華能夠為世界帶來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