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北京回老家創業,我成為媽圈“頂流”

導讀原標題:離開北京回老家創業,我成為媽圈“頂流”作者丨陶夢琪編輯丨賈嘉&白話日報排版丨vv私房烘焙,也是“媽圈”熱門工種之一。6年前亞茹...

原標題:離開北京回老家創業,我成為媽圈“頂流”

作者丨陶夢琪

編輯丨賈嘉&白話日報

排版丨vv

私房烘焙,也是“媽圈”熱門工種之一。6年前亞茹帶著剛滿2歲的兒子離開北京,回到老家河南新鄉。從200元家用烤箱開始,先是私房,然后開店,做培訓,搞直播,直到現在有了自己1000多平的食品加工廠。

在很多寶媽眼中,她太成功了:恪盡母職,發現了帶娃痛點,趕上風口又足夠努力,最終創業成功。更直接的成績是,年入近百萬,靠自己在老家買了房,送50多萬的奔馳給老公作為辛苦看娃的“小禮物”。

寶媽們想成為她,哪怕只成為1/3也行。數百條“創業拜師”的私信擠進亞茹手機,但幾乎每條都摻雜了“自責”。自責無法成為超級媽媽,無法為家庭創收。

亞茹勸她們先放松,很多寶媽做不到,覺得這是客套話,但如果回顧亞茹的經歷就會發現,她自始至終就是在做同一件事:幫寶媽“松綁”。

#1 在媽媽群,成為頂流

“你有孩子嗎?”這是亞茹問我的第一句話。

在得到否定答案后,她有點擔心我無法真正對寶媽群體感同身受,比如為什么孩子不吃飯就能讓一個新手媽媽陷入抑郁;以及“媽媽群”到底有多重要。

2015年亞茹生下兒子頂頂,隨后便辭去行政工作成為全職媽媽。接下來,她的人生開始發生變化。

先是“絕望”。她嘴上說,自己養娃不算精細,只是有底線和原則。比如,親喂母乳直到孩子2歲半,她認為這樣能給孩子的身體打個好底子,但代價是,她幾乎兩年沒睡過一個好覺。

亞茹一共加入過4個媽媽群。第一個加入的就是睡眠群,群里媽媽們的昵稱格式為:出生年月+孩子小名。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方便媽媽們找到“同類項”。實際上,媽媽群細分種類極多。母乳指導群、輔食群、代購群、看病群、月子中心群,甚至是精確到小區和樓棟的鄰居媽媽群。育兒過程中的每一個疑問,都能在不同的群組中找到答案。

更重要的是,初為人母的新奇、困惑、慌亂,或是抱怨、痛苦、后悔,哪怕是產后漏尿、便秘、痔瘡這樣私密且難以在現實生活中公開討論的內容,在媽媽群都可以毫無負擔的大聊特聊。忍不住想曬娃但不好意思頻繁發朋友圈、與長輩育兒觀念不合需要“評評理”……大段獨白一樣的小作文一屏滾不完。這些強烈的情緒價值需求,在媽媽群都能被吸納、熨平。如果你想,甚至可以根據聊天記錄總結出媽媽們的家庭畫像。誰能想到,一堆陌生的朋友卻對彼此某個階段的生活情況了如指掌。

亞茹是媽媽群的“重度用戶”,她喜歡琢磨不同類別的育兒理論,也熱衷科普、分享。因為在媽媽群里的“出色表現”,后期亞茹自建了5個媽媽群,每個群都是500人滿員狀態。

在自己的群里,她分享親測有效的帶娃技巧。

孩子太黏人,一放下就哭怎么辦?

孩子幾歲斷奶?

孩子不愛喝水怎么辦?

同齡孩子會爬了,我的孩子連翻身都費勁

……

亞茹幾乎有問必答。

白天要讓孩子有足夠的運動量和翻身動作,以減少夜里哭鬧。

不愛喝水可以試試換個杯子。

問娃吃啥,別直接問吃不吃面條或米飯,直接框定選項:你是吃米飯還是面條?

……

除此之外,她還會特別強調情感互動。“簡單說,就是得花時間陪著娃,對他的訴求給出回應。”她的想法是,如果“散養”,孩子沒安全感會有心理損傷……

為了能讓孩子吃得健康,她自學烘焙。從200元的家用烤箱開始,給兒子做面包、溶豆、磨牙餅干。做完后就發到朋友圈群或微信群“曬一曬”。

沒想到陸續收到不少媽媽詢問:可以賣點給我嗎?

“我其實沒想到很多媽媽對這些東西的需求很高。并不是買不到,而是出于對我本人和媽媽這個身份的信任。”

亞茹的客戶越來越多,靠零售這些寶寶輔食,她的烤箱從200多元換成400元的,直至1000多元。最高時,她一個月掙了15000多塊。“我記得很清楚,那是2017年,我高興壞了,我想創業。”但就在這時,丈夫的公司出現了危機。

#2 離開北京,回老家創業

北京高昂的生活成本讓亞茹決定回老家。老家縣城有房,父母也能幫忙帶娃。2018年4月,亞茹回到河南新鄉,安頓好孩子后,5月就到廈門系統學習烘焙。

亞茹所在的班級一共20多人,全部都是女性,其中80%都是寶媽。老師是臺灣人,他很驚訝,在臺灣教學,來上課的都是男生。“為什么,因為很辛苦沒人干。”

當時,亞茹偷偷哭了。當女性成為媽媽后,孩子自動變成她們人生排序的優先級,這一點最先體現在工作中。辭掉工作全職帶娃,或者找一份能兼顧收入與帶娃的活兒。物理和心理范圍不斷縮小的同時,有些媽媽的自我需求也開始變得模糊不清。

為什么媽媽們總想再多干點什么?

“因為有一種分工叫做約定俗成。好像帶娃天生就是女人該干的,而且即便媽媽把孩子照顧得特別好,她所付出的這些也不容易被看到和肯定。有些人會覺得,你在家帶孩子很輕松,有些女性甚至自己也意識不到,她們總想更拼命去掙錢,哪怕幾百塊也能證明自己在家里不是一無是處。我之前很討厭寶媽微商,但是現在我覺得這些媽媽們非常厲害。”

創業初期,亞茹在老家自建房里做面包。忙活幾個小時,但結果往往是面包縮腰、塌陷、顏色不對、發太大了、忘加糖了、面團水分不夠……做卡通小饅頭,一天一夜不睡覺就想死磕做出來為止。到最后,她甚至不敢開蒸箱,一開就崩潰。凌晨,她哭著給老公發語音:“不行了,受不了了”。那些做壞的面包她留著自己吃,有時候也送人。翻車的次數太多了,朋友看見她就害怕,因為不想再吃那些小饅頭。

翻車的問題還沒解決,孩子又開始找媽媽了。

這個場景亞茹一直記得。

晚上11點,她正在烤面包,公婆突然抱著孩子出現。孩子只穿了一個紙尿褲,看見她就哭。婆婆說孩子醒了非要找媽,就是不睡。

亞茹邊哄孩子,邊想著還在爐子里的面包。一轉眼公婆又找不到人影。

她發現老兩口在幫她搭蚊帳。當時已經是晚上12點了。婆婆腿不好,勾著背站不直,小心翼翼把簾子掛好,還不忘囑咐她別太累。在此之前,因為面包總做壞,孩子也照顧不好,自己也累,亞茹想放棄創業了,但眼下她為自己有這樣的念頭羞愧。

她抱著兒子在搭好的蚊帳里睡覺,可爐子里還有面包,時間一到,必須馬上取出來震一下,否則回縮塌陷,又白干了。兒子發現媽媽不在,跑進廚房找人,爐子260度高溫,如果不小心摸到……。

“我吼他,可2歲的孩子你越讓他不要過來,他越要過來。他就是要媽媽抱,我更兇的吼,你要過來我就揍你!凌晨1點,他還沒睡醒,揉著眼睛扶著門,兩個小短腿站在原地一動不動的看著我。那個小眼神我永遠記得。”

完成散熱后,亞茹繼續哄孩子睡覺,2個小時后,她還得再起來完成密封,防止面包氧化硬掉。

白天,她為了省下2塊錢的快遞費,自己搬貨送到站點。50斤的糖、50斤的面粉也是自己扛。

翻車的情況快速減少。溶豆、棒棒糖、餅干、面包……亞茹接單越來越多,客戶從媽媽群演變到回頭客推薦,收入也比在北京時翻倍。

#3 大女主與全職爸爸

2021年,亞茹決定從私房轉做門店。門店位于信陽市黃金地段一高端小區里,近200平的面積,年租金十余萬。

門店目前共有12名員工,場地一分為二,前廳正常營業,后廚開設培訓。培訓是其他寶媽“要求”的。她們也想和亞茹一樣,先從自家廚房的私房做起,慢慢也能有一家屬于自己的店。

從當老板怎么用人,到開店和私房的區別,亞茹侃侃而談。來參加培訓的寶媽有時也會被她勸退。“通過學習發現確實不行,那也不錯,總比投一二十萬開店賠錢好。”

去年,有人來找亞茹談合作開工廠,雙方共同投資,在山東聊城一個工業園區租下一1000多平的食品加工廠。

有了工廠加持,亞茹又開始做起了電商直播、創建了自己的食品品牌。目前線上線下每月累計營收約20萬左右。

錢越掙越多,但亞茹依舊還是那個群里最熱心的媽媽。得知參加培訓的寶媽學員,孩子腦癱,她免了對方的學費;有學員孩子得了罕見病,她張羅著幫忙籌款,自己又出了1萬元。有學員媽媽開店不順、不賺錢,她比人家還痛苦。

這幾年不停和寶媽群體接觸,亞茹發現和2015年她剛當媽時比,現在寶媽的育兒觀念越來越成熟。2015年媽媽們還會因為“小孩喝米湯滿足營養攝入嗎”而爭論,現在這根本是不用討論的常識。還有就是現在媽媽們更加松弛了。

“2015年的時候,大家養娃還是照著書養,生怕做錯一步。我能創業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替寶媽們松綁。不光是解放手、腦,也是減輕那種所謂的“母職壓力”。但現在很多寶媽已經學會先照顧自己的感受,不用把全部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比如,五年前提倡母乳喂養,我當時為了做到這點恨不得給自己逼死,但現在的媽媽想開了,她覺得我得先睡好覺,適當用奶粉喂養沒問題。”

而這也是她生意越來越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媽媽們不再苛求自己事事親力親為,不想下廚房就找靠譜的買著吃。”

亞茹是幸運的,在育兒過程中,她用烘焙讓自己和外界產生鏈接,賺到錢,有了成就感,也找到了自我價值。兒子現在把她當做榜樣,對媽媽的評價是“企業家”。

老公也慢慢和她進行了角色轉換。

亞茹的事業版圖越來越大,老公成為了全職爸爸。但在家帶娃后,他不好意思花錢了。亞茹太理解這種感受了。她不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嗎?

她主動告訴老公,上班是最輕松的,帶娃才更辛苦。為了感謝另一半對家庭的付出,她在老家給老公買了套140多平的房,去年又全款買了一輛奔馳車。兒子現在也實現了報班自由。游泳、平衡車、畫畫、英語……想學就報。她還給父母公婆送過黃金。只是,她給自己買過最貴的東西,就是戴森吹風機和一年幾萬的健身卡。

亞茹有時也很恍惚,從誤打誤撞開始,每走一步都踩在正確的節點上,像被推著到了行業的風口。那些過往的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收獲的時節。她滿意現在的生活,也沒想過把重新“殺”回北京,理由很簡單:不想去大城市再過那種明明收入不低,卻依然壓力巨大的生活。

接下來,亞茹想好好運營電商直播,做好門店品牌,培養更多能人,學會放手,然后留出足夠的空間讓自己能學到更新的東西,持續進步。

#1 長安三萬里,擠滿了找不著工作的詩人

#2我,電話銷售,就是那個給你們打騷擾電話的人

#3 困在抑郁癥中的打工人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